一三七
下午三点,江城理工大学常委会会议室里,气氛严肃却热烈。长条会议桌两端摆放着茶水,中间摊开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草案)”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修改意见。邓鑫元坐在左侧第二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目光扫过在座的常委,缓缓开口:“各位领导,汪伟仁事件暴露出我校在师德师风监管上的漏洞——个别教师为争名利,不惜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不仅破坏了学术氛围,更伤害了师生信任。这份实施细则,就是要通过明确底线、强化监管,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话音刚落,校长刘明泉率先拿起文件,指尖划过“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一条,语气凝重:“邓校长说得对,汪伟仁的教训太深刻了。他顶着‘教授’头衔,却做着违背师德的事,学术成就再高,也配不上‘人民教师’这四个字。细则里把‘诬告陷害同事’‘利用职务谋私’列为负面清单首位,我非常赞同,这就是要给所有老师划清红线。”
纪委书记赵刚紧接着补充,他推了推眼镜,翻到“考核与问责”章节:“我注意到细则提出‘师德一票否决制’,不仅和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还明确了调查流程和公示要求——这一点很关键。之前汪伟仁之所以能蒙混过关,就是因为缺乏系统的师德考核机制。现在把流程制度化,既能保护清白教师,也能及时揪出问题人员。”
“我有个补充建议。”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王丽华放下笔,语气诚恳,“细则里提到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培训’,能不能加入‘导师连带责任’?比如导师如果出现师德问题,其带教的研究生培养资格也要暂停审核。汪伟仁之前带过五个研究生,事件曝光后,学生们都很受打击,这样做能让导师更重视自身言行,也给学生树立好榜样。”
邓鑫元立刻点头,拿起笔在草案上标注:“王校长这个建议很有必要,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是学校的未来,必须从培养环节就筑牢师德防线。另外,我还想补充‘师德正向激励’——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在科研经费、项目申报上给予倾斜,不能只靠惩罚约束,还要靠正向引导。”
其他常委也纷纷发言:教务处处长提议将师德教育纳入新生入学第一课;人事处处长建议建立师德档案,记录教师从入职到退休的师德表现;工会主席则强调要畅通举报渠道,既要保护举报人隐私,也要避免不实举报——讨论声此起彼伏,原本两页纸的草案,很快被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填满,最终全票通过时,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在文件上“全票通过”的字样上,格外醒目。
常委会结束后,邓鑫元没有直接回办公室,而是绕路去了化工学院的实验室。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试剂瓶碰撞的轻响。推开门,林晓雅正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将基因测序样本放进仪器,项目组的四个学生围在旁边,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神情专注。
“邓校长,您怎么来了?”林晓雅看到他,立刻摘下手套,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之前因谣言休学的她,在真相大白后重新返校,这段时间全身心投入实验,整个人都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邓鑫元走到实验台前,拿起桌上的测序报告,目光落在“编辑效率92.3%”的数字上,欣慰地点头:“不错,比上次又提高了3个百分点,看来你们这段时间的调整很有效果。”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实验室里的每一个人,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同学们,你们都是科研领域的后备力量,我知道汪伟仁的事情让大家对‘学术’和‘人性’有了新的认识。但我想告诉你们,真正的科研,从来不是争名夺利的工具,而是为了探索真理、造福社会。无论将来你们走到哪一步,都要记住今天在实验室里的初心——对数据负责,对科学敬畏,更要对自己的良知无愧。”
学生们纷纷点头,坐在最边上的男生王书平轻声说:“邓校长,之前汪老师还劝我们‘搞科研要懂得变通’,现在我们才明白,所谓的‘变通’,根本就是违背原则的借口。以后我们一定会脚踏实地做实验,绝不走捷径。”林晓雅也补充道:“我现在带学弟学妹做实验,都会先跟他们讲师德,告诉他们科研诚信比发表论文更重要——这是您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要一直坚守的。”
离开实验室时,夕阳已经西斜,邓鑫元想起还有件事要办,便转身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推开二楼的门,心理咨询师刘老师正和张萌交谈,看到他进来,张萌站起身,腼腆地笑了笑:“邓校长,您来了。”
汪伟仁事发后,张萌因担心被牵连,一度产生退学的想法,邓鑫元特意安排她接受心理辅导。此刻的张萌,比第一次见面时开朗了许多,手里还拿着一本《基因工程原理》,书页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笔记。
“最近还好吗?实验还顺利吗?”邓鑫元坐在她对面,语气温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