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五
第二天一早,天色刚蒙蒙亮,山城的薄雾还没散尽,省城大学行政楼前的公告栏前就围了一圈人。老周踩着七点半的打卡铃声,拎着装有《考察预告》的档案袋匆匆赶来时,公告栏前已经挤得水泄不通——有拿着手机拍照存档的老师,有交头接耳议论的行政人员,还有几个留校做科研的学生踮着脚尖往里面凑,活像菜市场里抢新鲜蔬菜的场景,连空气里都带着几分躁动。
他赶紧挤进去,先用抹布擦了擦公告栏的玻璃,又从档案袋里拿出那张盖着市委组织部和学校党委双章的《关于邓鑫元同志拟提拔为省城大学副校长的考察预告》,小心翼翼地贴在最显眼的位置,再用透明胶带把边角仔细粘牢,生怕被风吹卷。这张纸他昨晚复印了三份,一份留底存进学院档案柜,一份送人事处备案,剩下的这张,承载着邓鑫元从留洋博士到化工学院书记的十年心血,也牵着整个化工学院师生的期待。
“哎,这不是化工学院的邓书记吗?要提拔副校长了?”人群里有人指着预告上的名字,声音里满是惊讶。
“我的天,邓书记才四十出头吧?这可是咱们学校最年轻的副校长!副厅级啊,前途无量!”旁边的老师赶紧接话,语气里藏不住羡慕。
“人家那资历可不是吹的——2000万的生物燃料基因优化项目,去年在《自然·子刊》发了三篇论文,杰青加长江学者双头衔,咱们学校里找不出第二个这么年轻的‘双料人才’。”一个戴着眼镜的教授推了推镜框,语气里满是佩服,“上次全校科研总结会,校长还特意拿他当例子,说‘邓鑫元把国外的真本事带回了家,这才是咱们需要的学者型领导’。”
“不过话说回来,公示期可是关键,整整七天呢,别出什么岔子才好。”突然有人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几分谨慎,“去年人文学院的张院长,不也是公示期快结束时被人举报‘课题经费使用不规范’,最后提拔的事黄了,现在还在院里坐冷板凳呢。”
议论声像潮水般涌来,有真心实意羡慕的,有带着敬佩夸赞的,也有藏着掖着的小心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人群里激起一圈圈涟漪。老周站在旁边,听着这些话,心里既替邓鑫元高兴,又隐隐发慌。他在化工学院待了十五年,看着邓鑫元从刚回国时被老教授质疑“留洋回来不接地气”,到一步步建起智能化工实验平台,再到如今拟提拔副校长,深知这背后的不易。可他更清楚,学校里盯着副校长位置的人不少——光是化工学院,就有两个熬到五十岁的资深教授盯着“书记”的位置;更别提机械学院、文学院的院长,还有行政楼里那些熬了一辈子才到正处级的“老人”,谁不眼红这个年轻有为的晋升机会?
此时的邓鑫元,正坐在化工学院三楼的办公室里。隔着百叶窗的缝隙,外面的议论声断断续续飘进来,他手里翻着项目组刚送来的实验报告,纸页上密密麻麻写着基因编辑的最新数据,“CRISPR-Cas9靶点效率”“载体构建成功率”等专业名词映入眼帘,可他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指尖无意识地划过“CRISPR-Cas9”这个熟悉的名词,眼前却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十年前刚回国时的场景——
那时他刚拖着行李箱走出江北机场,手里攥着布朗教授推荐的智能反应釜采购清单,却在化工学院的第一次班子会议上,被几个老教授当众质疑:“留洋回来的就是不一样,连基础的化工反应釜操作都要学国外的,咱们国内的设备就不能用?别是在国外待久了,忘了本吧。”他当时涨红了脸,却只能耐着性子解释“智能控制能提高反应效率30%”;那时他申请的第一个省级项目,经费只有五万块,连买一台二手的PCR仪都不够,是汪伟仁拿着机械学院的科研启动金支票找到他,笑着说“你先拿去用,咱们俩的学院要联动改革,你的设备跟不上,我的制造系统优化也没法推进”,才勉强把实验室撑了起来。
后来他牵头搞“农产品化工研发中心”,汪伟仁帮他设计配套的机械承载结构;汪伟仁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他熬夜整理美国福特工厂的生产线案例——那些一起泡实验室到凌晨、一起在食堂啃着馒头聊改革的日子,像电影片段一样在脑海里回放,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
“咚咚咚——”清脆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请进。”
进来的是项目组的硕士生林晓雅,她怀里抱着一叠测序报告,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额头上还沾着点实验室的试剂痕迹:“邓老师,您看!昨天晚上加急做的测序结果出来了!”她把报告递到邓鑫元面前,指着其中一页的数据表,眼睛亮晶晶的像藏着星星,“靶点编辑效率达到了92%,比预期的85%还高!而且脱靶率控制在0.3%以下,完全符合投稿要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