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镜湖悟道,昆仑初窥
神器灵性的萌发,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昭示着人族文明已驶入一段相对平稳而深邃的航道。王苟华深知,这份“平稳”并非永恒,而是暴风雨来临前积蓄力量的宝贵间隙。昆仑镜——这件关乎“洞察先机”、“照见虚实”的神器,其炼制必须提上日程。唯有看得更远、更清,方能在这迷雾重重的大荒中,为人族寻得一线生机。
他再次来到了那片寂静的镜湖。湖水依旧平静如鉴,倒映着天光云影,但此刻在王苟华眼中,这片湖泊不再仅仅是蕴含时空涟漪的奇异之地,更是一面映照天地法则、亘古不变的“自然之镜”。
他并未急于取用湖底的镜石,而是如同老僧入定般,在湖畔青石上盘膝坐下。罡劲内敛,见闻色霸气却如同无形的触须,极致扩张,不再试图捕捉具体的未来碎片,而是轻柔地“抚摸”着湖面的每一寸波纹,感知着水下那错综复杂、不断生灭的时空脉络。
“镜者,映照也。然此镜非止映形,更映心,映念,映因果之线,映命运之痕……”王苟华心神空明,将自身对“真实”、“虚幻”、“过去”、“未来”的种种感悟,与镜湖散发出的时空道韵相互印证。
他回忆起初至此时,所见到的颠倒错乱的影像碎片,那时只觉得神秘莫测。如今再看,那些碎片虽杂乱,却似乎都遵循着某种潜在的“轨迹”——一种由无数因果交织而成的“势”。就像投石入湖,涟漪的扩散有其必然的规律。昆仑镜的要义,或许不在于精准预知每一朵浪花(那涉及至高时空法则,远非他现在能及),而在于洞察那推动涟漪产生的“势”,解读因果的脉络,从而判断大势的走向,窥见关键的“节点”。
日升月落,王苟华在湖畔枯坐七日。他的意识仿佛融入了湖中,与那些时空涟漪一同荡漾。他看到了湖中游鱼看似随意的摆动,实则受水流、饵料、天敌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轨迹有迹可循;他看到了风吹过湖面,涟漪的形态与风向、风速、湖岸形状息息相关。
“由微知着,见因知果……这便是‘镜心’么?”第七日的黎明,王苟华缓缓睁开双眼,眸中清澈如水,倒映着整个镜湖,仿佛他自己也化成了一面镜子。他对“洞察”与“预判”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能力,并非凭空获得未来信息,而是基于对现有信息的极致掌握、对规律法则的深刻理解,所进行的超高速、高准确率的推演!
时机已到。他潜入湖底,取回了那几枚经年累月受时空涟漪冲刷、已然如玉般温润的“镜石胚”。这一次,他没有急于锻造,而是双手各握一枚镜石,将刚刚领悟的“镜心”之道,以及自身罡劲对空间的微妙感知,缓缓渡入其中。
炼制的过程无声无息,却凶险异常。他引导着镜石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使其不再是简单地反射光线,而是能共鸣乃至微微扭曲周围的信息流(包括能量、意念、因果痕迹等),并将其“映照”出来。这相当于在制作一个能被动接收并处理多维信息的精密器官。
随着炼制的进行,镜石胚逐渐变得透明、深邃,中心处仿佛有一个微小的漩涡在缓缓旋转,吞噬着周围的光线和……信息。王苟华甚至能通过它,更清晰地“看到”湖中那些时空涟漪的源头和流向,并进行更有效的“镜心推演”。
当最后一道关于“预警”与“洞察”的意念打入镜石核心,两枚镜石轻轻一震,发出琉璃般的微光,随即光华尽敛,变得无比澄澈、通透,仿佛两滴凝固的虚空泪滴。
昆仑镜(双镜胚),成!
虽然这双镜胚目前仅能小范围地增强他的感知和推演能力,并对强烈的危机征兆有所感应,远达不到照见古今、遍观三界的地步,但它已经具备了成长为真正神器的根基。王苟华能感觉到,它与自己的见闻色霸气形成了完美互补,大大提升了其洞察力与预判精度。
他并未将昆仑镜直接置于宗庙。此镜功能特殊,干系重大,且尚未完全成长,不宜过早暴露。他将一枚贴身收藏,另一枚则悄然置于北凛城最高了望塔的隐秘之处,让其默默吸收北境的风雪气息与战争意志,并潜移默化地增强守军对危险的直觉。
返回有熊城附近,王苟华通过一次偶然的“星象启示”,让记录官慧眼“发现”了一套基于观察星斗轨迹、山川形势、物候变化来推测吉凶、预判天气的“占候术”雏形。这自然是昆仑镜“镜心推演”能力的极度简化与伪装版本,但即便如此,也为人族的农业生产、军事行动提供了宝贵的预警,进一步巩固了“启慧者”算无遗策的形象。
昆仑镜的初成,让人族在应对未知时,多了一分底气。王苟华知道,随着人族命运的波澜起伏,以及自身对时空法则感悟的加深,这面宝镜的真正威能,将会逐渐显现。而他的下一个目标,将是那件能容纳万物、炼化乾坤的——炼妖壶的进一步升华。
(第六十二章 完)
喜欢我在大荒养成人族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我在大荒养成人族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