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退缩,而是责任。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分享,更是一个机会,一个将“红线哲学”带入更广阔天地的机会。
“那我们好好准备。”月色握住她的手,眼神清澈而有力,“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讲述他们可能忽略了的世界。”
接下来的几周,生活节奏陡然加快。亦未白天处理公司事务,晚上则和月色一起准备论坛的发言。她们反复讨论讲述的角度,筛选合适的图片和实物案例,甚至模拟可能遇到的尖锐提问。
亦未负责搭建逻辑框架,将“红线空间”的运营模式、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转化为商学院听众熟悉的语言——市场定位、差异化竞争、社会影响力投资回报、文化品牌附加值。月色则负责填充血肉,她准备展示那些红线故事卡片,讲述手艺如何疗愈现代人的焦虑,展示那幅进行中的织锦所蕴含的传承意义。
她们争论、磨合、互相挑战。有时亦未会觉得月色的表述过于感性,缺乏数据支撑;有时月色会觉得亦未的框架过于冰冷,失去了故事本身的温度。
“这里,”一次深夜讨论中,月色指着亦未准备的PPT一页,“你说‘情感联结提升用户粘性’,这没错,但太生硬了。为什么不说‘当一个人把他修补布娃娃的红线寄给我们时,他分享的不是线,是一段珍贵的记忆,而空间守护了这份记忆’?”
亦未看着那段话,思考片刻,将那一页删掉,换上了一张修补娃娃的红线故事卡片的照片。“你说得对。有些价值,无法被量化,只能被感受。”
论坛日前夕,织锦终于完成了。最后一针由月色落下,当线头被小心地藏进致密的经纬中时,两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深蓝的底子上,古老而神秘的红线图案完整地呈现出来,它不再是一幅遗作,而是一个跨越三代人、由不同双手接续完成的生命体。新线与旧线和谐共处,仿佛一直在等待彼此的相遇。
月色将它轻轻卷起,放入特制的锦盒中。“明天,带它一起去。”
商学院年度论坛的会场,气氛庄重而严肃。台下坐着西装革履的商业精英,空气中弥漫着理性与资本的气息。当主持人严教授介绍亦未和月色时,台下投来各种目光——好奇、审视、疑惑,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亦未穿着利落的西装,神色从容。月色则是一身素雅的改良旗袍,颈间的红线项链熠熠生辉。她们并肩站在演讲台前,背后的大屏幕亮起,是“红线空间”那巨大的红线装置照片。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下午好。”亦未开口,声音清晰稳定,“在过去的十年里,我经手过数百个商业案例,参与过数十亿级别的并购,我习惯于用数据、模型和逻辑来理解和塑造这个世界。直到我遇见月色,遇见‘红线’,我才开始学习用另一种语言来阅读生活。”
她切换PPT,展示出那面“红线故事”展墙的细节。“在这里,一根普通的红线,承载的是记忆、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这是我们‘红线空间’运营的核心——不是售卖产品,而是搭建一个承载故事、传递温度的场域。”
接着,她切换到商业模式图,用精炼的语言分析了空间如何通过课程、设计、联名等方式实现商业可持续,并阐述了其作为“社会企业”在文化传承和社区营造方面的价值。
轮到月色时,她捧着那幅完成的织锦,走到台前。“这是我母亲留下的未完成的作品,我和亦未一起,用了几个月时间,将它完成。”她小心地展开一部分织锦,深蓝与红线在灯光下呈现出惊人的美感。
“在编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完成一件作品,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针,都带着对过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盼。这就像企业管理,既需要尊重传统和核心价值,也需要敢于创新和接纳新的元素。”
她讲述了织锦中新旧线迹的融合,比喻为企业发展中的传承与变革。她的声音柔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将手工艺的哲学悄然植入商业管理的语境。
最后,她们一起展示了那条红线钻石项链和亦未指间的银戒。“这对我们而言,不仅是情感的信物,也是一种承诺——承诺在两个看似不同的世界之间,建造桥梁;承诺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忘温度;承诺用我们的方式,去编织一个更加丰富、更有韧性的未来。”
演讲结束,会场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提问环节,有人问及盈利预期,有人问及规模化可能,也有人问及她们如何应对社会偏见。
亦未和月色默契配合,一个用理性数据回应商业质疑,一个用感性故事阐释价值内核。当有人问及她们的个人关系是否会影响商业判断时,亦未坦然回答:“恰恰相反。正是这种关系,让我学会了更全面的思考。商业决策需要考虑人的因素,而爱,教会我更深切地理解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