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荷塘像是被天地间最鲜活的绿泼洒而成,层层叠叠的荷叶挤挤挨挨铺满塘面,边缘微微卷起的弧度里盛着清晨的露珠,风一吹,水珠便顺着叶脉滚落,砸在水面上溅起细碎的涟漪。粉白的荷花从叶缝中探出头,有的半开着露出嫩黄的花蕊,有的还是鼓鼓的花苞裹着绿衣,连带着满塘的清香混着树梢的蝉鸣,漫过村口展厅的木窗,漫过培训教室的竹帘,最终飘到老槐树下,缠在蓝语棠的发梢。
她背着小小的竹篓在塘边采莲蓬,指尖刚触到饱满的籽实,就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是北京高校组织的“非遗寻根”研学团到了。四十多个大学生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营服,队伍最前面举着面绣着“荷风传家”的小旗子,旗角在风里飘得欢快,他们沿着塘边的石板路走来,脚步声混着好奇的议论,把荷塘的宁静揉成了热闹的夏曲。
“语棠妹妹!”一个穿白色T恤的男生从队伍里跑出来,手里举着个巴掌大的小木莲蓬,正是上次蓝语棠在北京非遗展上教他雕的那个。他跑得急,额角沁着汗,却依旧把木莲蓬递得高高的:“你看,我一直带在身边,这次来之前还在上面刻了塘里的荷花,你瞧瞧像不像?”
蓝语棠接过小木莲蓬,指尖触到打磨光滑的木面,看见边缘多了圈舒展的花瓣纹路,花瓣缝隙里还沾着点塘边的露水,透着股挡不住的青春朝气。她忍不住笑起来,把刚采下的新鲜莲蓬递给他:“真像,比我教你的时候还要灵动。这是荷塘给你的夏天礼物,里面的莲子能种,等明年夏天,说不定就能长出新的荷花。就像咱们的故事,也能在时光里长出新的模样。”男生接过莲蓬,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眼睛亮得像塘面的星光。
研学团的第一站是村口的非遗展厅,蓝念安早已站在“荷风永继”木屏风前等候。她手里举着平板电脑,指尖轻点屏幕,播放着去年北京非遗领奖、上海体验馆开馆、国外设计展参展的视频合集,声音清亮又温柔:“大家看,这面木屏风上的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咱们荷塘的传承路——从太祖母当年纺线用的老纺车,到今天和高校合作的新课堂;从以前只在村里流传的小手艺,到现在走上全国甚至国外的大舞台。手艺本身没变,变的是它能连接更多人的心,能让更多人看见荷塘的故事。”
一个戴圆框眼镜的女生凑到展柜前,指着里面一份泛黄的北京高校邀请函问:“念安姐姐,以后咱们能在学校里学芦苇编织吗?我想把这种温柔的手艺教给宿舍的同学。”蓝念安笑着点点头,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份印着校徽的合作协议:“你看,这是上个月刚和北京高校签的‘非遗进校园’协议,下个月,村里的李爷爷和陈爷爷就会去学校开课,把荷塘的芦苇编织、木刻手艺都带到课堂里,让更多人能亲手触摸到非遗的温度。”女生眼睛瞬间亮了,掏出手机拍下协议,说要回去告诉班里的同学这个好消息。
手工体验课设在展厅旁边的培训教室,陈爷爷和村里的阿强早已把小木刀、软木块和新鲜的芦苇叶摆好在工作台上。大学生们围坐在长桌旁,眼睛里满是期待。陈爷爷拿起一把小巧的木刻刀,在软木块上轻轻勾勒线条,动作娴熟又从容:“雕荷花要先顺着木头的纹理走,就像跟着荷塘的水流走一样,不能急也不能躁。你们看,荷叶的边缘要刻得轻一点、浅一点,这样才像被风吹得微微卷起来的样子,才有灵动感。”他一边说,一边转动木块,很快,一片栩栩如生的荷叶就在木面上浮现出来,引得周围一片惊叹。
蓝语棠负责教大家编芦苇手环,她拿起几片新鲜的芦苇叶,指尖灵活地对折、缠绕,芦苇叶在她手里像是有了生命:“咱们把芦苇叶的绿色编进去,把荷塘的夏天编进去,戴在手上,不管以后走到哪里,一看见这抹绿,就能想起这里的荷香,想起今天的故事。”一个穿牛仔裤的女生学得格外认真,她跟着蓝语棠的步骤,不仅编出了基础的手环,还在末端缀了个自己雕的小木珠,木珠上刻着小小的荷花图案。
“语棠妹妹,我能把这个手环送给北京的同学吗?”女生捧着手环,语气里带着点期待,“我想让她也知道,荷塘有这么美的手艺,有这么温暖的故事。”蓝语棠笑着点头,帮她把手环的结系紧:“当然能,这样咱们的故事,就能跟着手环传到更多人的心里。就像荷塘的芦苇籽,只要有风,就能飘到更远的地方,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中午的午饭摆在塘边的石桌上,清炒莲藕、莲子排骨汤、荷叶包饭,还有凉拌藕尖,每一道菜都是用荷塘里的食材做的,透着股自然的清香。李老先生坐在大学生中间,身前摆着个小小的陶壶,正给大家煮芦苇茶。茶汤慢慢泛出浅黄,热气裹着淡淡的草木香飘散开,他拿起一片新鲜的芦苇叶,轻轻晃了晃:“以前太祖母夏天常煮这个茶,说能解暑清热。你们看,这不起眼的芦苇叶,既能编篮子、做芦苇画,还能煮茶,就像咱们的非遗手艺,看似简单朴素,却能在生活里开出很多不一样的花,能给日子添上很多温暖的细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