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波共振?频率钥匙? 这与他每晚进行的、试图用意念“稳定”神经输出的尝试,竟然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他只是凭本能感觉需要“融入”和“同步”,而沈念薇竟然在枪林弹雨中找到了可能的理论依据和关键参数?!
震惊、后怕、担忧、以及一丝豁然开朗的激动,在他心中疯狂交织!他几乎能想象出沈念薇在那种危急关头发现线索时的惊险和专注!
“频率参数是多少?”陆铮猛地抬头,声音嘶哑急切。
“简报里没写,属于最高密级。”王栋梁摇头,“‘磐石’只通报了发现的存在,强调其重要性,并要求我们这边……尤其是你,绝对保密,并开始着手进行‘非侵入性’的理论准备。意思是,让我们从脑波同步和生物反馈理论层面进行研究,但严禁任何实体设备尝试!”
又是严禁尝试!但这一次,陆铮没有感到失望,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方向更加明确了!他们不再是盲目地摸索,而是有了一个明确的、需要去破解的密码——那个神秘的频率,以及如何实现与它的“共振”!
“回复‘磐石’,收到。我会专注理论准备。”陆铮沉声道,目光锐利如刀,“另外,请求尽可能提供关于脑波生物反馈训练、特别是θ波诱导方面的公开或解密资料。”
他知道,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刚刚开始。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他自己的大脑里。
从这一天起,陆铮的康复生活多了一项全新的、极其隐秘的内容。在陈医生看来,他只是在例行进行心理医生建议的“放松训练”和“注意力集中训练”——戴着普通的生物反馈监测头盔,看着屏幕上的曲线,尝试控制自己的呼吸和脑电波。
但只有陆铮自己知道,他真正的目标,是尝试接近那个神秘的、7.83Hz附近的θ波状态(尽管他并不知道具体频率),并寻找那种状态与自己左臂神经输出的“稳定感”之间的关联。
这个过程比意念驱动更加抽象和艰难。人的脑波无法靠意志直接命令,只能通过深度的放松、冥想、注意力高度集中后的涣散等间接方式去接近。他常常在训练舱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看着屏幕上自己的脑电波曲线起伏不定,与θ波区间若即若离,难以捕捉。
挫败感时常袭来。有时太过刻意,反而导致脑波更加杂乱;有时好不容易接近了状态,左臂的剧痛又突然袭来,将一切打回原形。
但他没有放弃。边境战友的牺牲和被困,沈念薇冒死传来的信息,都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他将每次训练的数据都默默记录下来,试图找出规律。
与此同时,关于“亚伯拉罕之匙”的研究,在总部最高层级的主导下,以另一种方式紧锣密鼓地展开。一个由顶尖神经科学家、生物物理学家和密码学家组成的绝密小组在另一个地点成立,他们拿到了沈念薇发现的关键频率参数,开始进行最严格的数学模型构建和大量的体外细胞实验,试图从理论层面验证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并寻找最温和的“浸润”方式。
陆铮偶尔能通过王栋梁,得到一些高度脱敏的理论进展简报。他知道,这条充满禁忌的道路,正在被无数人用最谨慎的方式艰难地开拓着。他不再是孤身一人。
几天后,边境传来好消息:经过艰难救援,被困矿坑的突击队员成功被救出,包括重伤员。遗憾的是,队长和另一名队员确认牺牲。对方武装在引爆塌方后已撤离边境区域,但其目标和获取程度未知。
沈念薇安全随队撤回后方休整。她第一时间给陆铮发来了加密的报平安信息,只有简短的三个字:“安,勿念。”却仿佛带着千钧重量。
陆铮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大半。他回复了同样简短的两个字:“等你。”
他知道,当她回来时,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拼图,也将面对更加复杂的未来。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这寂静的地下,继续淬炼自己的意志和神经,等待那把“钥匙”真正被握在手中的那一天。
他闭上眼睛,再次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尝试捕捉那 elusive 的θ波节奏。黑暗的训练舱里,只有屏幕上的脑电波曲线在幽幽闪烁,如同黑暗中跳动的心脏,预示着一段更加深入内在、挑战极限的旅程,已然开启。
喜欢与你共赴河山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与你共赴河山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