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停顿,嘶哑地命令:“下一个!插棒!”
训练在近乎残酷的节奏中继续。手指插板的训练同样艰难,要求更高的精细控制和力量分配。他的手指笨拙而无力,常常将插棒碰倒,或者根本无法精准地对准孔洞。但他如同着了魔一般,不知疲倦地反复尝试,失败,再尝试……
汗水浸透了新换上的作训服,左臂因过度使用而肿胀发热,剧痛一阵阵袭来。但陆铮仿佛感觉不到,他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那征服困难、夺回控制权的狂热之中。那枚胸前的“战斗英雄”勋章,在灯光下闪烁着冰冷而耀眼的光芒,仿佛在无声地鞭策着他。
沈念薇和王栋梁守在一旁,时刻关注着他的状态,既为他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而欣喜若狂,又为他承受的巨大痛苦而揪心不已。
傍晚,训练暂告一段落。陆铮几乎虚脱,连抬起右手的力气都没有,只能瘫在床上,胸膛剧烈起伏,脸色苍白得吓人。左臂的肿胀更加明显,需要立刻进行冰敷和药物缓解。
沈念薇小心翼翼地帮他处理着,动作轻柔,眼中满是心疼:“太拼了……明天必须减量。”
陆铮闭着眼,没有反驳,只是极其轻微地摇了一下头,意思很明显——不行。
就在这时,王栋梁拿着一个加密的军用平板走了进来,脸色有些凝重:“陆哥,小沈,‘磐石’那边转来一份加密简报,是关于‘夜莺’技术后续分析中,一个……意外的发现。可能……和陆哥你的康复有关。”
和康复有关?陆铮和沈念薇都愣了一下。
王栋梁将平板递过来。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份高度技术性的报告摘要,来自“夜莺”技术逆向工程小组。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指出,“夜莺”信号传输技术中,运用了一种极其特殊的、基于生物神经元电信号共振原理的加密调制方式。而在分析其底层算法时,工程师们意外发现,这种调制方式所产生的特定极低频电磁场,似乎对某种特定类型的周围神经损伤细胞的电活性,有微弱的……促进和序化作用?报告后面附有一长串极其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生物电生理数据。
报告的结论部分用加粗字体标注:“此发现仅为理论推导与初步体外细胞实验迹象,缺乏任何临床证据支持。其作用机制不明,潜在风险未知,严禁任何形式的临床尝试!”
后面还附有一份绝密的补充说明:“此现象最初由已故目标‘蜂鸟’在其私人研究笔记中提及(笔记残片于其境外安全屋发现),称其为‘意外收获’,并标注‘或可用于修复(字迹模糊)’,但其后续并未见任何相关研究或应用记录,怀疑其本人亦未重视或无法重复。”
病房里陷入一片死寂。
陆铮和沈念薇都被这份简报的内容震惊了! “夜莺”技术……那种危险的信号传输技术,其衍生出的某种特定电磁场,可能……对神经恢复有促进作用?“蜂鸟”居然早就注意到了?还称之为“意外收获”?
这太匪夷所思了!简直像天方夜谭!
但报告上那些复杂的数据和“蜂鸟”的亲笔笔记残影,又让这个发现显得并非空穴来风。
“这……这怎么可能?”沈念薇首先回过神来,声音带着难以置信,“‘夜莺’技术是用于加密传输的,怎么会和神经修复扯上关系?而且风险未知……”
陆铮的呼吸却变得有些急促起来!他死死盯着平板上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图表,虽然看不太懂,但那句“对某种特定类型的周围神经损伤细胞的电活性有微弱的促进和序化作用”,像一道闪电,劈入了他被剧痛和疲惫充斥的脑海!
他现在所有的康复手段,无论是TENS还是意念驱动,本质上不都是在用各种方式(电刺激、生物电)去“激活”和“序化”那些受损的、混乱的神经细胞吗?如果……如果“夜莺”技术衍生出的这种特定电磁场,效果更强、更精准呢?
这个念头如同野草般疯狂滋生!
“报告……报告来源可靠吗?”陆铮嘶哑地问,眼中闪烁着一种危险的光芒。
“是‘磐石’直接转来的,来源应该是‘夜莺’项目核心分析组,可靠性应该没问题。但是,”王栋梁指着后面那巨大的红色警告,“首长,这后面也说了,缺乏临床证据,风险未知,严禁尝试啊!这太冒险了!”
“蜂鸟……他提到过……”陆铮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他那种人……如果真有什么发现,绝不会只是‘未重视’……他一定尝试过什么……或者,留下了什么……”他想起了“蜂鸟”那疯狂偏执的性格和对技术的极致追求。
沈念薇的心猛地提了起来!她太了解陆铮了!他眼中那种光芒,是发现了新战场、新目标的标志!那是近乎偏执的冒险家的光芒! “陆铮!你冷静点!”她急忙抓住他的右手,声音带着惊恐,“这只是理论!是推测!没有任何临床依据!风险太大了!万一那种电磁场不是促进,是破坏呢?万一引发不可逆的损伤呢?你不能拿自己冒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