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年的秋天,小周带着妻子苏晚第一次回到了银杏林。
出发前一晚,客厅里暖黄的灯光洒在一家人身上。苏晚正帮林听言把晾干的银杏叶装进玻璃罐,这是林听言每年的习惯,要把不同年份的叶子收集起来做纪念。“妈,这些叶子都好漂亮,您保存得真仔细。”苏晚拿起一片边缘微微卷曲的叶子,那是小周十岁那年捡的,叶脉清晰得像刻上去的故事。
小周靠在沙发上,看着妻子和母亲的背影,心里满是踏实。他已经在外地安家,事业也稳定了下来,这次回来特意多请了假,想好好陪陪父母。“爸,明天还是我开车,您和妈坐后面,苏晚坐副驾。”他转头对正在看报纸的周叙白说。
周叙白放下报纸,笑着点头:“好啊,不过你小子开车别太急,你妈现在坐不惯快的。”这几年周叙白的背更驼了些,头发也全白了,但眼神依旧温和。林听言转过身,手里拿着一件织好的毛衣:“苏晚,这是我给你织的,银杏林那边风大,明天穿上暖和。”苏晚接过毛衣,眼眶一热:“谢谢妈,您太有心了。”
第二天一早,小周提前检查了车况,还特意在后备箱放了个靠垫,让周叙白坐车时能舒服些。苏晚坐在副驾上,看着窗外掠过的稻田,好奇地问:“老公,你说的那棵大银杏树,真的有那么大吗?”小周握住她的手:“当然,比你想象的还要大,它可是看着我长大的。”
林听言坐在后排,靠在周叙白肩上,轻声说:“还记得小周第一次带女朋友回来,也是秋天,那时候他还不好意思牵人家的手呢。”周叙白笑出声:“可不是嘛,现在都成一家人了。”小周和苏晚对视一眼,都笑了起来。
车子驶进乡间小路时,苏晚忍不住发出惊叹。两旁的银杏树枝叶交错,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来,把路面染成了金色。“这里太美了,简直像童话世界。”她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小周放慢车速:“别急,到了林子里有你拍的。”
停好车后,小周先下车,绕到后排打开车门,扶着周叙白和林听言下来。苏晚则帮着把野餐垫、零食和相机拿出来。“走吧,我带你们去看大银杏树。”小周牵着苏晚的手,走在最前面。
刚走进银杏林,苏晚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成片的银杏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微风一吹,叶子簌簌落下,像下了一场金色的雨。“天呐,太漂亮了。”她松开小周的手,跑过去捡起一片银杏叶,举到眼前对着阳光看。
林听言笑着说:“苏晚,慢点跑,别摔着。”周叙白则拿出相机,对着苏晚的背影拍了张照:“这丫头真活泼,和我们小周年轻时一样。”小周看着苏晚的身影,又看了看父母,心里满是幸福。
很快,他们就看到了那棵大银杏树。树干粗壮得需要五个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树枝向四周伸展,像一把巨大的金色伞盖。苏晚仰着头,嘴巴张成了“O”形:“老公,这棵树也太壮观了吧!”小周点点头:“是啊,它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小时候经常在这棵树下玩。”
林听言拿出那幅画,还是二十年前那幅一家人在银杏林玩耍的场景,如今画框已经有些陈旧,但色彩依旧鲜艳。“来,我们在这儿拍张照。”她把画挂在树枝上,招呼着大家。小周站在中间,左边是苏晚,右边是父母。周叙白搂住小周的肩膀,林听言则握住苏晚的手。相机快门按下,新的全家福定格在了画的旁边。
他们在大银杏树下铺上野餐垫,小周打开手机,播放着舒缓的音乐。苏晚靠在小周肩上,看着周围的银杏叶,说:“老公,我真羡慕你,有这么美的地方可以回忆童年。”小周摸了摸她的头:“以后每年秋天,我们都来这里,把我们的回忆也留在这里。”
林听言拿出画板,准备画画。她这次要画的是小周和苏晚在银杏树下牵手的样子。周叙白则在一旁整理零食,时不时地给林听言递杯水。“小周,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啊?”周叙白突然问。小周和苏晚对视一眼,笑了笑:“
我们还在计划,等准备好了就告诉你们。”林听言放下画笔,看着他们:“不急,慢慢来,我们还年轻,能帮你们带孩子。”
中午的时候,他们坐在野餐垫上吃午饭。苏晚尝了尝林听言做的桂花糕,赞不绝口:“妈,您做的桂花糕太好吃了,比外面买的还香。”林听言笑着说:“喜欢就多吃点,我特意给你做的。”小周则给父母讲了自己和苏晚在外地的生活,说他们最近在装修房子,等装修好了就接父母过去住一段时间。
吃完午饭,小周提议去看看自己种的那棵小银杏树。他们沿着熟悉的小路走去,苏晚好奇地问:“老公,你种这棵树的时候多大啊?”小周想了想:“十岁吧,那时候觉得它好小,没想到现在长这么高了。”
很快,他们就看到了那棵小银杏树。如今它已经长得和旁边的大树差不多高了,枝叶繁茂,树干也粗壮了不少。苏晚走到树前,摸了摸树干:“这棵树长得真好,就像你一样,越来越成熟了。”小周笑了笑,拿出手机,给苏晚和小树苗拍了张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