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硝烟尚未散去,其涟漪已迅速扩散至全球脆弱的神经。
就在沃克发表声明的几小时后,“命运理事会”操控的媒体机器开足马力,将沃克描绘成一个“背信弃义、引发地区动荡的投机者”。
并将“虹光”的知识共享计划与之捆绑,指控其为“扰乱传统秩序、助长不稳定因素的极端理念”。
然而,这一次的舆论攻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冰洁启动的“根系计划”开始显现威力。
在东南亚,与“虹光”深度绑定的本土伙伴——不再是单纯的代理商。
而是接受了理念的学者、社区领袖和小型企业主——自发地在本地论坛、社区集会上发声。
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知识包裹”如何让偏远村庄的孩子获得了教育机会,如何让农户用上了更环保的种植技术。
这些来自土壤深处的微弱声音,汇聚起来,形成了一股对冲高层舆论的坚实力量。
“舆论的战场,从来不止在天空,更在根系交织的地下。”冰洁在内部备忘录中写道,“我们正在编织一张他们无法轻易撕破的网。”
与此同时,欧洲的局势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张晓梅发回最新情报:“《数据主权法案》的最终表决被临时推迟了。沃克先生策动的商业领袖公开信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一些成员国提出了附加条款,要求保障‘非商业性、人道主义目的的知识跨境流动’。”
“这是我们争取到的喘息之机,”李文博分析道,“‘命运理事会’在欧洲的铁板一块,出现了裂缝。”
但敌人显然不会坐视。裂缝出现的地方,就是他们重点攻击的目标。
一周后,一场针对“虹光”联盟核心的、前所未有的复合型攻击开始了。
第一波:技术渗透。 霍顿团队监测到数次极其隐蔽的、针对量子加密通道旁路攻击的尝试。
攻击源经过层层伪装,最终指向几个拥有强大国家级网络战能力的实体。
“他们在试探我们的技术盾牌最薄弱的接缝,”霍顿连续工作了三十六个小时,眼中布满血丝,但语气却带着技术高手被挑战时的兴奋。
“但他们低估了我们协议的动态自适应能力。每一次攻击,都在让我们的‘盾’变得更智能。”
第二波:金融绞杀。 冯德·玛丽副董事长顶住了巨大压力,但市场上开始流传关于“虹光”资金链即将断裂的、精心伪造的“审计报告”。
做空势力卷土重来,比上一次更加凶猛。
“这是心理战,”冯德·玛丽副董事长在与陆彬的视频会议中保持着一贯的优雅。
但紧抿的嘴角透露着她的凝重,“他们在测试我们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信心底线。”
第三波,也是最阴险的一招:污名化本土伙伴。
在肯尼亚,有人散播谣言,称阿雅保护的知识包裹里混入了“西方势力的生物武器代码”。
在印度尼西亚,一位重要的本土合作伙伴被诬陷财务造假,面临当地调查。
“他们无法从正面摧毁我们,就开始毒化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
陆彬看着屏幕上一个个被攻击的伙伴信息,感到一阵心痛和愤怒。
真正的寒冬,仿佛此刻才真正降临。
这不是单一的暴风雪,而是一场全方位的冰封战术,意图从技术、金融到社会信任层面,将“虹光”联盟彻底孤立、冻结。
在这个至暗时刻,陆彬做了一个决定。
他拒绝了团队提出的、发布强硬声明回击的建议。
“当他们试图用噪音淹没一切时,我们更需要让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他启动了“回声计划”。
艾伦的团队不再制作宏大的宣传片,而是将镜头对准那些被污名化的伙伴,记录他们最真实的工作和生活。
肯尼亚的医师们在没有现代医疗设备的帐篷里,用古老的知识和现代医学结合,拯救生命。
印度尼西亚的伙伴在调查人员的监视下,依然坚持向渔民分发关于可持续捕捞的“知识包裹”。
这些未经修饰的影像,通过张晓梅在欧洲经营的、信任度高的媒体渠道,以及沃克重建的商业网络,悄然传播出去。
没有激昂的配乐,没有煽情的解说,只有沉默的、坚韧的行动。
同时,陆彬亲自联系了每一位受到攻击的伙伴。
他没有承诺无法立刻兑现的经济援助,而是传递了最坚定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在一起,”这是他重复最多的话,“风暴终将过去,而我们一起种下的树,会留下。”
迪拜,沃克在全新的指挥中心里,看着这些来自前线的“回声”,对身边的助手说:“看到了吗?这就是他们和我们过去那些对手最大的不同。”
“他们不建造堡垒,他们培育森林。你可以烧掉一棵树,但无法轻易毁灭一片森林。”
他拿起加密电话,接通了几个位于中东和中亚的、长期欠他人情的势力首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