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温馨与胜利交织的时刻,北极的冰雪之下却暗流涌动。
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原上,一架没有任何标识的黑色直升机悄然降落在诺生国际实验室三公里外。
舱门打开,走下一名身着白色极地防护服的中年男子,他胸前的徽章显示着“国际极地科研基金会”的标志,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却透露出截然不同的气质。
“清理工作进行得如何?”他通过加密通讯问道。
“汉斯博士,大部分表面数据已经销毁,但核心样本......”对方迟疑了一下,“按照您的备用计划,已经通过地下冰隧转移至7号安全屋。”
被称为汉斯的男子嘴角微扬:“很好。告诉‘捕鲸人’,启动‘白夜’协议。”
几乎在同一时间,身在迪拜的艾伦猛地从座位上站起。
“陆董,我刚收到一个匿名信标传来的数据包,”她的声音因震惊而紧绷,“来自三年前我们在莫斯科发现的一个休眠线人。”
数据包被迅速解密后呈现的内容让指挥中心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诺生国际仅仅是冰山一角。
其背后是一个名为“潘多拉之盒”的国际联盟,这个联盟由多个跨国企业、地下资本和极端科学主义者组成。
其目标竟是利用人为制造的疫情推动所谓的“人类进化”。
更令人不安的是,情报显示“潘多拉之盒”在斯瓦尔巴的行动并非孤例,他们在全球还有至少三个同等级别的秘密实验室。
“他们不是在销毁证据,”冰洁迅速分析着最新截获的通讯,“他们是在断尾求生,掩护真正的核心项目。”
此时,李文博的团队也发现了异常:尽管斯瓦尔巴实验室已被控制,但全球范围内的异常基因数据流并未消失,反而呈现出更加隐蔽的扩散趋势。
“就像打地鼠游戏,”李文博沮丧地说,“我们堵住一个洞口,却又在别处冒出来。”
就在团队陷入短暂的挫败感时,陆彬接通了与冯德·玛丽的视频。
“也许我们一直以来的思路需要改变,”冯德·玛丽沉思道。
“病毒可以被隔离,但思想不能。‘潘多拉之盒’之所以难以根除,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危险的意识形态。”
她的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迷雾中的新路径。
当晚,陆彬召集核心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我们不能仅仅做文明的守护者,还要成为文明的建设者。是时候启动‘虹光图书馆’计划了。”
“虹光图书馆”——这是陆彬和几位科技领袖秘密构思数年的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知识共享网络。
将科学知识、历史教训和人文价值通过区块链技术永久保存并免费开放,让任何企图垄断知识或篡改历史的势力无处遁形。
与此同时,在成都的冰木君无意中为这个宏大计划提供了第一个落地点。
他在社区老年大学授课时,发现许多退休科技工作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却无处施展,于是建立了一个“银发智库”平台。
这个看似本土化的创意,恰好解决了“虹光图书馆”最关键的基层节点问题。
“知识不应该有门槛,也不应该有年龄界限,”冰木君在家庭视频中自豪地展示他的平台,“我们这些老家伙,还能为未来做点贡献。”
两周后,“虹光图书馆”测试版悄然上线。
首批接入的是全球三百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接着是沃克集团的全球员工网络,然后是冰木君的“银发智库”覆盖的五十个中国社区。
令人意外的是,第一个重大突破来自肯尼亚的一个乡村学校。
一名叫阿雅的女学生通过图书馆的开放课程自学了基础基因学后。
发现当地医院报告的某种疾病症状与图书馆中记录的早期变异株特征高度相似。
她的警报通过系统直达指挥中心,经核实,那确实是“潘多拉之盒”试图在发展中国家测试的新型病原体。
这一次,人类在疫情爆发前就扼杀了火种。
“看,这就是我们想要建立的防线,”陆彬在项目总结会上说,“不是被动响应,而是主动赋能;不是少数人的守护,而是多数人的参与。”
夜深时分,陆彬独自站在指挥中心的全息地图前,看着上面如繁星般闪烁的“虹光图书馆”节点。
它们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虽微小却坚定,彼此连接成网,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道路。
他想起小时候母亲常说的话:“一盏灯照亮一个角落,万盏灯照亮整个世界。”
如今,这万盏灯正在全球各地次第亮起。
而在未知的黑暗中,“潘多拉之盒”的残余势力也在调整策略。
汉斯博士站在南极洲的新基地内,凝视着屏幕上不断扩大的“虹光”网络,冰冷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出凝重的表情。
“有意思,”他轻声自语,“看来游戏才刚刚开始。”
人类文明的火炬,正在守护者与破坏者的博弈中,传递向不可预知的未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