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实验室的智能系统突然发出提示音:"检测到土壤样本异常波动,建议启动B3号分析程序。"
李明总监立即操作控制面板,大屏幕上顿时显示出两组数据对比图。左侧传统种植区的土壤数据呈现出规律波动,而右侧现代种植舱的数据则相对平稳。
"有意思..."陆彬走近屏幕,指着其中一条曲线,"你们看,传统区的这个波动周期,正好对应太奶奶农书里提到的'三日一浇,晨灌午排'的灌溉节奏。"
张局长惊讶地凑近:"这不就是我们丹棱老农们常说的'见干见湿'浇水法吗?"
阿雅突然激动地指着显微镜显示屏:"快看!传统区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比现代区丰富37%!这完全验证了太奶奶配方里提到的'药渣养土'理论!"
冰洁迅速在平板上调出数据:"如果把这种微生物组合与量子传感器的精准调控结合起来..."
"就能创造出新一代的智慧农业系统!"陆彬接过话头,转向薛明总经理,"立即成立专项组,把今天的发现形成可行性报告。"
陈副县长迫不及待地说:"陆董,我们丹棱愿意作为第一个示范基地!"
在场的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谁也没注意到,实验室的玻璃窗外,太奶奶正拄着拐杖,在大姨父的搀扶下满意地微笑点头。原来老人家不放心,特意让大姨父带她来看看这场"古今对话"的成果。
大姨父搀扶着太奶奶缓步走上前来。这时,孙董事长也带着他的团队匆匆赶到。
孙董事长略带歉意地说:"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张局长、陈县长和县农业局的领导们都已经到了,看来我们的时间观念还得加强啊。"
这时,实验室的智能门再次滑开,只见孙董事长身后还跟着几位外国面孔的专家。孙董事长连忙介绍道:"陆董,这几位是德国农业机械协会的专家,听说我们今天要演示智慧农业项目,特意跟来观摩。"
为首的德国专家汉斯博士用流利的中文赞叹道:"太不可思议了!我们一直在寻找传统农法与智能技术的结合点,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最完美的示范。"
他指着大屏幕上的数据,"这种波动曲线,与我们巴伐利亚地区古老农经记载的完全吻合!"
冰洁敏锐地注意到这个细节,立即示意工作人员调出全球农业数据库:"汉斯博士,您看这个模式是不是与欧洲其他地区的传统农法也有相似之处?"
就在众人热烈讨论时,太奶奶轻轻咳嗽了一声。大姨父会意,扶着老人家走到实验台前。太奶奶颤巍巍地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布包:"这是我珍藏了六十年的老种子,跟你们那些新玩意儿比比看?"
实验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注视着这个意外的发展。
陆彬郑重地接过布包,对李明总监点头示意:"立即安排种子活性检测,就用我们最新的基因测序仪。"
令人惊讶的是,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看似普通的老种子,其抗病基因的表达量竟然是现代改良品种的2.3倍。汉斯博士惊叹道:"这简直是个宝库!这些种子经历的自然选择,蕴含着现代育种学无法复制的智慧!"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实验台上,在一堆高科技设备中间,那个褪色的小布包显得格外醒目。这一刻,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创新,在这间实验室里达成了完美的交融。
就在众人沉浸在惊叹中时,实验室的通讯系统突然响起。深圳量子科技总部首席科学家威廉姆斯博士的全息影像出现在实验室中央。
"陆总,我们刚刚远程监测到检测数据,"威廉姆斯激动地说,"这些老种子的基因序列里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它们含有一种全新的抗逆性蛋白编码!"
冰洁立即调出分子结构模型:"这种蛋白结构...能够帮助植物在极端气候下存活!"她转向太奶奶,"奶奶,这些种子是从哪里来的?"
太奶奶眯起眼睛回忆道:"这是我父亲1959年从西藏带回来的青稞种子,说是从一座海拔5000米的寺庙里求来的..."
汉斯博士突然拍案而起:"高海拔作物!这就解释了它们独特的抗逆性基因!陆总,我建议立即启动一个全球传统种子保护计划!"
陆彬当机立断:"成立国际传统农业智慧研究中心,总部设在成都,分部设在慕尼黑。薛明,任命一名研发人员来负责这个项目的科研协调工作。"
这时,张局长的手机响起。接完电话后,他兴奋地宣布:"省里刚批准了丹棱县作为'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示范区'的立项申请!"
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窗外,一群白鸽飞过蓝天,仿佛在向这个传统与未来完美融合的新时代致意。而在实验室的角落里,那包看似普通的青稞种子,正在量子培养舱中静静发芽,预示着农业科技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