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观势”工作室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带,落在桌面那份,印着红色盈利数字的年终报表上。但柯景阳没有多瞧一眼,那亮眼的业绩,也没有沉浸在,对未来的空想里,他的指尖,在手机屏幕上顿了顿,先后拨出了,两个不同的号码,像在为了一幅新拼图,寻找到位的碎片。
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城南菜市场的陈姨。电话接通时,背景里还传来蔬菜,被翻动的沙沙声。“陈姨,我是小柯。”他的声音带着熟稔的温和,“您今天收摊后有空吗?最近总琢磨着‘天气预报’和‘进货周期’的事,有些地方想跟您请教请教,耽误您半小时就行。”他刻意加重了“天气预报”和“进货周期”两个词。这是他们之前,聊起消费趋势时,定下的暗号,前者指市场大环境,后者则对应供应链波动,只有彼此能懂。电话那头的陈姨爽快应下,笑声里满是烟火气:“行啊,等我把剩下的菜清完,就过去找你。”
挂了陈姨的电话,柯景阳稍作停顿,又拨通了第二个号码。这次是网吧老板阿泰,电话接通时,背景里隐约能听到,键盘敲击的清脆声响。“阿泰哥,我景阳啊。”他的语气多了几分郑重,“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跟你聊聊,顺便……看看你那边,有没有最近整理的‘行情数据’,要是有不一样的发现,也想跟你讨教讨教。”“行情数据”四个字,在他们之间另有含义。不止是常规的市场指标,更包括阿泰从网络论坛、小众社群里,搜集到的,那些未被主流媒体,捕捉的原始情绪、灰色信息,这些往往是市场异动的先行信号。阿泰在那头轻笑一声,带着几分了然:“巧了,我刚整理了点东西。来我网吧最里面的包间吧,没人打扰。”
傍晚六点,柯景阳带着林小雨,赶到阿泰的网吧。推开那扇挂着“维修中”牌子的包间门,一股混合着烟草味,与淡淡消毒水的气息扑面而来。包间不大,角落里放着,一张简陋的折叠桌,桌上摆着一台屏幕,有些泛黄的二手显示器,旁边还搭着,陈姨没来得及摘下的碎花袖套,袖角沾着点新鲜的菜汁;桌角放着一个旧计算器,按键上的数字,已经磨得有些模糊,这幅场景荒诞又和谐,像把菜市场的烟火气、网吧的电子感,硬生生揉在了同一个空间里。
陈姨刚收摊,身上还带着,新鲜蔬菜的清甜味,正坐在椅子上擦着手;阿泰靠在椅背上,指尖夹着根烟,烟雾袅袅中,眼神依旧锐利;柯景阳和林小雨坐在对面,前者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后者则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平板,屏幕上是空白的表格,等着记录信息。
四个人,背景迥异到近乎割裂:陈姨是扎根市井的菜贩,懂的是柴米油盐里的消费真相;阿泰是游走在网络边缘的“信息猎人”,掌握的是台面下的情绪暗流;林小雨是科班出身的数据分析师,擅长用模型拆解规律;柯景阳则是从市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投资者,试图串联起所有碎片。年龄跨度更是从五十岁的陈姨,到二十出头的林小雨,仿佛来自四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可此刻,他们围坐在,同一张折叠桌前,没有丝毫违和感,反而透着一种“各有所长、恰好互补”的奇妙默契。
柯景阳先开口,声音沉稳又真诚,打破了包间里短暂的安静:“各位,咱们今天聚在这儿,不是为了客套。大家都知道,市场这地方,看着是K线和报表,其实水深得很。一个人看K线,看到的只是涨跌的价格;一个人读报表,读到的也只是冰冷的数字。可如果我们能把各自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拼在一起,或许能看到更接近真相的东西。”
他的目光先落在陈姨身上,语气带着尊重:“陈姨,您每天守着菜市场,哪个季节的菜好卖、哪个牌子的调料突然走俏、甚至顾客聊天时说的‘最近不敢乱花钱’,这些都是最前端的消费信号,比任何宏观数据,都更真实,能帮我们摸到经济的‘毛细血管’。”
接着,他转向阿泰,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阿泰哥,您在网上待得久,那些论坛里的吐槽、社群里的小道消息、甚至是某些资金的‘暗语’,这些都是最原始的市场情绪。有时候,主流媒体还没反应过来,您这儿已经能捕捉到风向的变化,这些‘灰色信息’,往往是避开陷阱、抓住机会的关键。”
最后,他看向身边的林小雨,语气温和:“小雨,你的模型和数据处理能力,是我们的‘校准器’。我们搜集到的,这些碎片信息,需要靠你的模型去验证逻辑、排除噪音,把杂乱的线索,变成清晰的结论。”
说完,他深吸一口气,看向三人:“而我,想做那个,把这些碎片拼起来的人,从消费端到情绪端,从数据端到逻辑端,试着找到那个被掩盖的‘价值’。”
“这不是什么正式的公司,也没有复杂的规矩。”柯景阳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带着一丝期待,“如果大家愿意,我们可以叫它……‘银杏小组’。不为别的,就为了在这吃人的市场里,能多一分底气,活得更明白,看得更远一点。怎么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