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势”工作室的百叶窗,拉得严实,只漏进几缕被切割得,细碎的午后阳光,落在满是线缆的地板上。空气像浸了水的棉絮,沉得让人呼吸都慢半拍,唯有服务器机柜,持续不断的“嗡嗡”声,在角落里循环,混着林小雨的指尖,敲击机械键盘的“嗒嗒”声,那声音快得像密集的鼓点,每一下都精准砸在,数据跳动的节奏上。
巨大的拼接显示屏,占据了整面墙,像一道割裂的战场。左侧是林小雨的绝对领域:深黑色背景上,两条金色曲线,正以毫不掩饰的陡峭姿态,向上攀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曲线,如出鞘的利剑,每一个时间节点的数值,都泛着冷光;与之并行的逆回购利率曲线,则像紧随其后的闪电,在关键期限,点位上的跳升格外刺眼。屏幕下方的数据流滚动不停,红色的预警提示,每隔三秒就闪烁一次,将“资金面紧张”四个字烙在空气里。
右侧的景象截然相反。柯景阳刚从打印店回来,手里攥着几张皱巴巴的,笔记复印件,正弯腰在小白板上疾书。马克笔划过白板的“吱呀”声,打破了数据世界的规整。“猪周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降8%)”
“大宗商品(原油/铁矿石环比涨15%)”“输入性通胀(PPI传导至CPI路径清晰)”,字迹潦草得几乎要跳出线条,却带着一种未经修饰的、来自市场一线的野性直觉。白板边缘还贴着两张照片:一张是菜市场猪肉摊前,围着的人群,另一张是高速服务区,货车司机对着油价牌,抽烟的背影。
“数据不会说谎。”林小雨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她侧身指着左侧屏幕,指甲在“橙色预警”的标识上顿了顿,语气里没有丝毫犹豫,“资金利率是宏观经济的血管血压,现在7天期逆回购利率,已经突破2.5%,比上月中枢抬升了30个基点,这不是短期波动,是资金面持续收紧的信号。”
她抬手在触控屏上滑动,调出一组叠加了,政策节点的历史数据图:“你看,2011年、2017年两次通胀上行周期里,当拆借利率曲线出现这种‘陡峭化’形态,且CPI突破5%、PPI突破9%时,央行在1-3个月内,采取紧缩政策的概率是100%。而这次,我的模型加入了,更加细分的高频数据,比如每周的生猪价格、原油库存数据,回溯测试显示,政策收紧的概率,依然高达87.3%,大概率是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屏幕右下角,弹出最新的CPI数据弹窗:5.2%的同比涨幅,用红色加粗字体标注,远超3%的政策目标线。林小雨的指尖,在弹窗上点了点:“食品价格贡献了2.1个百分点,能源价格,贡献了1.8个百分点,这是典型的‘成本推动型通胀’。按照教科书逻辑,央行必须出手,否则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再想压制,就要付出更大代价。”
柯景阳没有看屏幕,他的目光落在,小白板上“输入性通胀”那几个字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白板边缘。王叔躺在病床上的样子,突然浮现在眼前:老人插着氧气管,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却还是抓着他的手,反复叮嘱:“景阳,别被数字骗了。市场不是服务器里的模型,是菜市场大妈,买菜时的犹豫,是货车司机加完油后的叹气,这些‘小事’堆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经济温度。央行的人也会去菜市场,也会听司机抱怨,他们看的数据和你一样,但做决策时,还要多一层‘人心’的考量。”
他深吸一口气,转过身时,眼神里带着,一种林小雨从未见过的坚定:“小雨,你的模型逻辑没问题,数据也没误差,但这次的通胀,和过去不一样。”他走到显示屏前,指着PPI数据背后的分项:“9.1%的PPI里,有6个百分点,来自国际大宗商品涨价,这是输入性的,不是国内需求过热导致的;CPI里的2.1个百分点来自猪肉,是猪周期上行的结果,而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开始回升,半年后猪肉价格大概率会回落。”
他顿了顿,语气放缓了些:“如果央行现在,用加息这种‘重拳’,确实能压制通胀,但那些刚从疫情里,缓过来的小微企业怎么办?他们的融资成本,本来就高,加息后可能连贷款都还不上,到时候通胀压下去了,就业和增长又出了问题,这不是央行想看到的‘平衡’。”
林小雨的眉头微微蹙起,她习惯了用0和1构建的确定世界,“平衡”“人心”这类模糊的词汇,在她的模型里,无法被量化。“‘可能’‘大概率’?景阳,投资不能靠,这些不确定的词。我的模型覆盖了2008年,至今的所有宏观周期,包括2020年的疫情特殊时期,它的预测胜率在85%以上。我们不能因为,一种没有数据支撑的‘感觉’,就忽视,这么明确的收紧信号。”
她调出仓位管理系统,屏幕上“70%股票仓位”的数字格外显眼。手指在“调仓建议”按钮上悬停:“按照模型计算,现在应该把股票仓位降到40%,其中高估值的成长股,要砍一半,同时把现金,和货币基金的占比提到50%,这是最安全的策略,能规避金容收紧,带来的市场回调风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