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提前了!” 周明远心里一沉,放下粥碗,“我们得赶紧行动,现在就去通知各个联络点,让他们在两天内完成隐蔽和转移。张掌柜,你负责通知城南和城西的同志,我去城东和城北,孙叔,你留在店里,整理重要的物资,尤其是药品和文件,要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三人分工明确,立刻行动起来。周明远换上一身短褂,装作去送货的伙计,背着一个空布包,往城东走。街上的日军岗哨比之前更多了,每个路口都拉着铁丝网,百姓们要接受严格的搜身才能通过。他小心翼翼地避开岗哨,绕着小巷往各个联络点走。
第一个联络点是一家修鞋店,店主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名叫老王。周明远走进店里,压低声音说:“哈德门香烟,要整包的。” 老王抬头看了他一眼,赶紧把他领进里屋:“周同志,你怎么来了?现在外面查得这么严。” “日军‘清乡’提前到正月十二,你得赶紧隐蔽,把修鞋工具和藏起来的文件都转移走,找个安全的地方躲几天。” 周明远快速说明情况,老王脸色一变,赶紧点头:“我知道了,我这就收拾,谢谢你通知我。”
离开修鞋店,周明远又去了城北的一家豆腐坊,联络人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听说 “清乡” 提前,赶紧开始收拾东西,妻子一边打包豆腐刀,一边说:“还好你来得及时,我们还以为能等到正月十五呢。你放心,我们会把藏起来的药品都转移到地窖里,不会被日军发现。”
周明远一路走,一路通知,直到中午才把城东和城北的联络点都通知完。他回到瑞蚨祥时,张掌柜也刚好回来,脸上满是疲惫:“城南和城西的同志都通知到了,大部分人都打算躲进郊区的山洞,还有些人会伪装成百姓,混在城里。” 孙金发则已经把重要的物资整理好,装在几个大布包里:“药品和文件都收拾好了,什么时候转移?”
“今晚就转移,” 周明远说,“等天黑后,我们把物资送到城隍庙,让老道士帮忙藏在地窖里,那里比较安全。对了,小李的伤怎么样了?我们得把他也转移到郊区的山洞,不能留在城隍庙,太危险了。” 张掌柜点点头:“我下午去看看小李,告诉他转移的事,让他做好准备。”
当天晚上,周明远、张掌柜和孙金发背着物资,悄悄往城隍庙走。街上的日军巡逻队比之前更密集了,手电筒的光束在胡同里扫来扫去,他们只能绕着远路,小心翼翼地避开。走到半路时,突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周明远赶紧拉着两人躲进一个胡同的拐角,看着一队日军巡逻队从面前走过,才继续往前走。
到了城隍庙,老道士已经在后门等着,小李也收拾好了东西,脸上的伤好了一些,但依旧能看出淤青。“物资就藏在地窖的最里面,和发报机放在一起,” 老道士说,“小李的话,明天一早我会让人送他去郊区的山洞,那里有我们的同志接应。” 周明远点点头,把物资交给老道士,又叮嘱小李:“到了山洞后,好好养伤,别担心,我们会尽快联系你。” 小李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激。
从城隍庙出来,夜色已经很深了。北平城笼罩在一片寂静中,只有日军的巡逻车偶尔驶过,发出刺耳的声响。周明远望着远处的星空,心里默默祈祷着 —— 希望所有的同志都能平安度过这次 “清乡”,希望日军的阴谋不能得逞,希望这场战争能早日结束。
回到瑞蚨祥,三人都累得瘫坐在地上。孙金发端来三碗热水,叹了口气:“明天就是正月十一了,还有一天,日军就要‘清乡’了,不知道能不能撑过去。” 周明远喝了一口热水,暖意顺着喉咙蔓延到全身:“放心吧,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度过这次难关。” 张掌柜也点点头:“对,我们还有根据地的支援,还有这么多百姓的帮助,一定能挺过去。”
第二天一早,周明远就起来了,他换上一身旧长衫,戴着一顶毡帽,去街上打探消息。街上的日军比之前更多了,有的在张贴 “清乡” 的告示,有的在挨家挨户登记人口,百姓们脸上满是恐惧,却敢怒不敢言。周明远走到一个巷口,看见几个日军正在抢一个老汉的粮食,老汉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日军却一脚把他踹倒在地,扛起粮食就走。
周明远心里一阵愤怒,却只能强忍着 —— 他不能冲动,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 “清乡” 的应对准备。他继续往前走,走到东单广场时,看见日军正在搭建高台,应该是为 “清乡” 的动员大会做准备。广场周围的铁丝网拉得更高了,岗哨也增加了不少,气氛格外紧张。
回到瑞蚨祥,周明远把打探到的消息告诉张掌柜和孙金发:“日军在搭建高台,可能要开动员大会,我们得小心点,别被他们盯上。还有,他们在挨家挨户登记人口,我们得把店里的伙计都安排好,别出什么差错。” 张掌柜点点头:“我已经跟伙计们说好了,就说我们是本分的生意人,什么都不知道。孙叔,你把店里的账本整理一下,要是日军来查,就给他们看,别让他们起疑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