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这天,北平城飘起了小雪,细碎的雪花落在胡同的青石板上,很快就融化了,留下湿漉漉的痕迹。周明远按照布防图上的标记,乔装成一个拉洋车的,推着一辆旧洋车,往城郊的方向走。洋车的车座上,放着一件厚厚的棉袄,里面藏着那把手枪和一张简易的地图 —— 这是他根据布防图,手绘的前往军火库的路线。
路上的日军岗哨比之前更多了,每个岗哨前都堆着沙袋,架着机枪,士兵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皮帽,眼神警惕地盯着过往的行人。周明远故意把洋车的车把压低,弓着背,装作吃力的样子,慢慢往前走。遇到岗哨时,他赶紧递上 “良民证”,脸上堆着讨好的笑:“太君,拉活的,去城郊给人送东西。”
有个日军士兵用枪托敲了敲洋车的车座,问:“里面装的什么?” 周明远赶紧掀开棉袄的一角,露出里面裹着的几个馒头和一小罐咸菜:“给城里亲戚送的,天冷了,让他们尝尝。” 日军士兵看了看,没发现异常,又骂骂咧咧地让他过去了。周明远心里松了口气,推着洋车继续往前走,车轱辘在湿滑的路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像在为他的紧张伴奏。
按照地图的指引,周明远很快到了城郊的一片荒地。荒地旁边,有一座高大的围墙,墙上拉着铁丝网,门口站着两个荷枪实弹的日军,这就是日军的军火库。他赶紧把洋车停在不远处的一棵老槐树下,假装休息,实则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军火库的情况。
军火库的围墙很高,至少有三米,墙上除了铁丝网,还装着探照灯,每隔十分钟就会扫过一圈。门口的日军士兵每隔半小时就会换一次岗,换岗时会有短暂的空隙 —— 这或许是潜入的机会。而且他还注意到,军火库的侧面有一个排水口,虽然不大,但足够一个人钻进去,只是排水口周围有两个暗哨,需要先解决掉。
周明远在老槐树下坐了很久,直到天快黑了,才推着洋车往回走。他没有直接回修鞋店,而是绕到军火库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找到了村里的地下党员 —— 这是张掌柜之前给他的联络名单上的人,名叫老郑,是个农民,负责打探城郊的消息。
老郑的家很简陋,土坯房,院里种着几棵白菜。他见周明远进来,赶紧关上门,递上一碗热红薯粥:“周同志,快喝点热的,外面冷。” 周明远接过粥,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蔓延到全身。他把观察到的军火库情况告诉老郑,问:“老郑,你知道军火库里面的布局吗?还有,排水口通向哪里?”
老郑皱起眉头,想了想说:“我听村里的人说,军火库里面分了好几个区域,东边是放枪支弹药的,西边是放炸药的,中间是办公区。排水口应该通向村外的一条小河,只是里面很黑,还有很多积水,不好走。”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纸,用炭笔在上面画着:“这是我大概画的军火库里面的布局,你参考一下。”
周明远接过纸,仔细看了看,心里有了个计划:“老郑,我想今晚就潜入军火库,摸清里面的情况,最好能毁掉一部分军火,给日军的‘扫荡’计划添点麻烦。你能帮我准备点东西吗?比如手电筒、绳子,还有一些干柴 —— 我想用来制造混乱。” 老郑点点头:“没问题,我这就去准备,你先歇会儿,养养精神。”
天黑后,老郑把准备好的东西交给周明远:“手电筒里的电池是新的,绳子够长,干柴我已经用油浸过了,一点就着。还有这个,” 他递过来一个布包,“里面是几个馒头和一壶水,路上吃。” 周明远接过东西,心里充满了感激 —— 正是这些平凡的百姓,用他们的勇气和善良,支撑着抗日的事业。
告别老郑,周明远再次来到军火库附近。此时,雪已经停了,月光洒在地上,像一层薄薄的银霜。他绕到军火库的侧面,找到那个排水口,躲在旁边的灌木丛里,等待换岗的时机。探照灯的光柱时不时扫过,他赶紧低下头,屏住呼吸,生怕被发现。
终于,到了换岗的时间,门口的日军士兵开始交接,侧面的暗哨也注意力不集中了。周明远抓住机会,快速冲过去,从怀里掏出麻醉针,对准两个暗哨的脖颈轻轻一推。暗哨哼都没哼一声,就倒了下去。他快速把暗哨的尸体拖进灌木丛,然后趴在地上,钻进了排水口。
排水口里面又黑又窄,还积着齐腰深的污水,冰冷的水瞬间浸透了他的衣服,冻得他牙齿打颤。他打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照亮了前方的路。排水口里面很臭,弥漫着腐烂的气味,他强忍着不适,慢慢往前爬。爬了约莫十分钟,终于看到了前面的亮光 —— 这是排水口的另一端,通向军火库的内部。
周明远从排水口钻出来,悄悄躲在一堆木箱后面。军火库里面很大,堆满了各种军火,有步枪、机枪,还有一箱箱的炸药。几个日军士兵正在巡逻,手里拿着手电筒,来回走动。他赶紧关掉手电筒,屏住呼吸,等巡逻的日军走远,才悄悄站起来,开始摸索着查看军火库的布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