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初的深市港,晨雾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海面,远处的货轮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清晨 6 点,港口区的街巷已被第一缕晨光唤醒,曾经被大火熏黑的楼宇外墙,经过工人半个月的打磨刷新,换上了淡蓝色的新装,墙面还细心地绘制了海浪、渔船的图案,与远处海平面的湛蓝遥相呼应。空气中的焦糊味早已被带着咸湿气息的海风涤荡干净,取而代之的是渔港特有的海腥味,混着巷口早点摊飘出的葱油香、豆浆香,在街巷间弥漫开来,勾得早起的人们加快了脚步。
港口入口的 “阿明肠粉店” 前,排队的人群从店门一直延伸到巷口,队伍里既有穿着校服的学生,也有提着公文包的上班族,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老板阿明今年 45 岁,在这开了 20 年肠粉店,大火期间店铺虽未受损,但他主动关店去当志愿者,如今重新开业,熟客们都赶来看他。阿明系着洗得发白的碎花围裙,双手灵活地转动着竹篾蒸笼,“哗啦” 一声掀开笼盖,白茫茫的热气裹着浓郁的米香直冲天际,瞬间弥漫了半个街巷。“阿婆,您今天来得早啊,还是老样子,加蛋加肉,多放花生酱?” 他熟稔地招呼着前排的白发老人,竹片刮过瓷盘发出清脆的 “滋滋” 声,与食客们的闲聊声、自行车的铃铛声交织在一起,格外热闹。
不远处的海鲜市场更是人声鼎沸,蓝色的遮阳棚下,数十个摊位整齐排列。刚靠岸的 “粤渔 0812” 号渔船上,渔民们正用网兜将新鲜渔获卸下来,皮皮虾在塑料盆里蹦跳着,溅起的水珠落在青石板上;梭子蟹被绑着蟹钳,堆成小山,橙红色的蟹壳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摊主李大海光着膀子,黝黑的皮肤上挂着汗珠,他用粗粝的手掌掂量着一只梭子蟹,高声向过往行人报价:“刚出水的膏蟹,满黄满肉,35 一斤,不肥不要钱!不信您看这蟹脐,圆滚滚的全是膏!”
几位提着网兜的主妇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价还价,“大海啊,都是老主顾了,30 一斤怎么样?我多买几只给儿子寄去广市”“就是就是,上次大火你还帮我们搬东西呢,便宜点呗。”
李大海笑着摆手:“行!看在大家这么照顾生意的份上,32 一斤,不能再少了!” 主妇们笑着掏钱,水珠顺着她们的裤脚滴落,在青石板路上晕开小小的湿痕,很快又被往来的脚步蹭干。
修复一新的 3 号泊位旁,四辆银灰色的油罐车正有序停靠在输油管道旁,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作人员戴着安全帽,仔细检查管道接口的密封性。银白色的输油管道在阳光下闪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新更换的双重密封阀门上,贴着 “验收合格” 的红色标签,标签边角还印着检修人员的姓名和日期。
码头工人王建军扛着一捆绳索走过,他今年 50 岁,在港口工作了 25 年,袖口别着的工作证晃悠着,照片上的他笑容爽朗,黝黑的脸上带着几道浅浅的皱纹。“建军哥,今天卸的是中东来的原油吧?” 旁边的年轻工人问道。王建军点点头,声音洪亮:“是啊,这船油可贵了,咱们可得小心点,不能出岔子。”
社区公园里,晨练的老人们早已拉开了架势。靠近湖边的空地上,20 多位老人穿着白色太极服,跟着领练的张大爷打太极,“白鹤亮翅”“云手”“野马分鬃”,动作整齐划一,舒缓的《高山流水》乐曲伴着海风流淌,在公园里回荡;健身器材区,几位头发花白的大叔正比拼引体向上,65 岁的李大爷一口气做了 15 个,围观的老人们纷纷鼓掌喝彩。
“老李可以啊,比上次又多了两个!”
“那可不,我每天都来练,身体倍儿棒!” 李大爷笑着擦汗,脸上满是自豪。宣传栏前,几位居民正驻足看着最新的港口安防升级公告,公告上配着监控摄像头、激光预警系统的图片,当看到 “新增 200 个高清监控,覆盖港口所有角落”“激光预警系统 24 小时运行,可检测 500 米内异常目标” 的字样时,70 岁的赵大爷摸着花白的胡须点头:“好!这样我们住着更踏实了,上次大火可把我吓坏了,现在有这么好的安防,再也不怕出事了。”
不远处的便民服务点,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小林正给居民免费发放新的应急手册,手册封面印着港口的新貌,背后是密密麻麻的安全须知,包括火灾逃生路线、应急电话、急救知识等,“阿姨,您拿好,里面有怎么用灭火器,您在家可以跟叔叔一起看看”,小林笑着将手册递给一位阿姨,还耐心地讲解手册里的重点内容。
午后的港口步行街,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商铺的卷帘门尽数拉开,服装店的音响播放着轻快的流行曲《小幸运》,店员站在门口,热情地向过往行人介绍新款服装;饰品店的玻璃窗里,陈列着新到的贝壳摆件、珍珠项链,阳光照在贝壳上,泛着五彩的光泽。奶茶店 “蜜雪冰城” 的外卖窗口前,10 多位骑手戴着蓝色头盔排队取餐,他们的手机不断弹出新的订单提示音,“您有新的订单,请注意查收” 的声音此起彼伏。骑手小张接过店员递来的三杯奶茶,快速放进保温箱:“麻烦快点,这单是送到港口医院的,顾客等着喝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