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深市星辰公司会议室里,桌上整齐摆放着四份简历与面试评估表,空气中透着一丝紧张又期待的氛围。今天,陈宇要亲自面试星辰公司航天项目的负责人,这个岗位将直接主导电磁轨道天梯的研发与建设,是整个航天计划的 “掌舵人”,容不得半点马虎。
早在一周前,谢清媛就带着人力资源团队,从全球数百份简历中层层筛选,最终留下 4 位候选人。他们要么是曾参与过国家航天工程的核心技术骨干,要么是在民营航天企业有过成功项目经验的管理者,每个人都握着足以支撑起大型航天项目的履历。
上午 9 点,面试正式开始。第一位候选人走进会议室,他是曾在国家航天局任职的李工,参与过探月工程的轨道设计。面对陈宇提出的 “电磁轨道天梯如何解决高速运行中的热防护问题”,李工从材料学角度详细分析,提出采用 “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 主动冷却系统” 的方案,思路清晰却略显保守,始终围绕传统航天技术框架展开,未提及突破性创新。
第二位候选人是来自某民营航天企业的张总,擅长项目管理与资源整合。当被问到 “如何在 1 年内完成天梯核心建设” 时,他给出了详细的进度规划表,从供应链管理到人员调配都考虑周全,但在被追问 “电磁加速轨道的磁场均匀性控制” 这一技术细节时,却略显卡顿,未能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
第三位候选人是海外归来的王博士,主攻太空动力学,曾参与过国际空间站的载荷设计。他对天梯的太空对接技术有独到见解,提出 “多阶段姿态调整 + AI 自主导航” 的方案,但在谈及 “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 时,未能结合星辰公司的实际产能给出合理建议,更偏向理论层面。
直到第四位候选人沈致远走进会议室,氛围才悄然发生变化。沈致远今年 42 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简洁的深蓝色西装,眼神锐利却不失沉稳。他曾是国家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院的副院长,主导过重型运载火箭的结构设计,3 年前离职后投身民营航天领域,带领团队攻克过火箭回收的关键技术,履历上的每一项成果都与 “电磁轨道天梯” 的需求高度契合。
“沈先生,您认为电磁轨道天梯项目中,最核心的技术难点是什么?又该如何突破?” 陈宇没有绕弯子,直接抛出最关键的问题。
沈致远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快速画起示意图:“陈总,我认为核心难点有三个。第一是电磁加速系统的稳定性,5000 米长的轨道需要产生均匀且持续的强磁场,一旦磁场出现偏差,货物舱就可能偏离轨道,甚至引发爆炸。我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分段式超导线圈 + 实时磁场监测系统’,每 100 米设置一个磁场传感器,通过 AI 算法实时调整电流,确保磁场均匀性误差控制在 0.1% 以内。”
“第二是货物舱的重复使用技术。传统航天设备的复用率低,而我们的天梯要实现低成本发射,必须提升货物舱的复用次数。我计划采用‘钛合金蜂窝结构 + 可更换式热防护层’,每次返回后只需更换受损的防护瓦片,检修时间从传统的 72 小时缩短至 8 小时,复用次数可提升至 50 次以上。”
“第三是地基与轨道的抗疲劳强度。天梯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与震动,地基若不稳定,整个项目都将面临风险。我建议采用‘沉井基础 + 弹性缓冲层’设计,沉井深度达到地下 100 米,底部铺设 2 米厚的橡胶 - 金属复合缓冲材料,可吸收 60% 以上的冲击力,同时在轨道与地基连接处安装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疲劳损伤。”
沈致远的回答既有技术深度,又兼顾实际落地可行性,甚至还考虑到了后续运维成本,这让陈宇眼中闪过一丝认可。他继续追问:“如果项目推进中,出现关键材料供应短缺的问题,您会如何应对?”
“我在前期会建立‘双供应商 + 备用材料库’机制。” 沈致远毫不犹豫地回答,“比如轨道所需的超导线圈,除了与国内顶尖材料企业合作,还会与德国、日本的供应商签订备用协议;同时在琼省文昌基地提前储备 30% 的关键材料,确保即使出现供应中断,项目也能维持 1 个月的推进进度。另外,我还会组建材料研发小组,同步开展国产化替代研究,降低对外依赖。”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沟通,沈致远对技术、管理、风险控制的全面把控,彻底打消了陈宇的顾虑。当天下午,4 位候选人的面试全部结束,陈宇与谢清媛再次梳理评估结果后,最终拍板:“就定沈致远吧。他不仅懂技术,更懂如何将技术落地,还能预判风险、提前布局,正是我们需要的航天项目负责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