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市疾控中心的应急指挥室里,电话铃声如同催命符般接连响起。刚挂下郑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汇报电话,主任王健的手指还没离开听筒,另一部标注着 “紧急” 的红色电话又急促地响了起来。“王主任,我们医院接诊了三十多个发热患者,症状跟第一人民医院说的一样,普通药物完全没用!” 电话那头传来郑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慌乱。
王健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快速翻开桌上的《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手册》,手指在 “三级响应”“区域管控” 等条目上划过,脑海中飞速梳理着应对流程。“李主任,立刻对患者进行隔离观察,做好个人防护,我们马上派流调人员过去!” 挂了电话,王健抓起另一部电话,直接拨通了郑市政府应急办的号码。
“张主任,情况紧急!目前郑市多家医院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症状疑似新型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普通药物无效,初步判断可能引发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 王健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根据应急处理准则,我建议:第一,立即关闭郑市所有进出通道,包括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汽车站,防止病毒向外扩散;第二,向省级部门请求支援,抽调周边城市医疗队伍进驻郑市;第三,上报国家卫健委,请求调派专业团队评估事件等级,制定应对方案!”
电话那头的张主任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刻回复:“我马上向市长汇报,你这边做好信息汇总,十分钟后我给你答复!”
十分钟后,郑市政府紧急会议的决定传来:暂时关闭郑市所有进出通道,为期三天,后续根据疫情发展调整;同时,由市长牵头成立应急指挥部,统筹协调疫情防控工作;省级支援申请已同步提交,国家卫健委那边也已发出紧急汇报函。
消息一出,郑市的交通枢纽瞬间陷入紧张。在郑市东高速公路出入口,原本排队进入市区的车辆,接到关闭通知后纷纷调头,长长的车流在高速路上排起了长龙,车主们摇下车窗,满脸疑惑地议论着 “怎么突然关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而在郑市火车站,广播里循环播放着 “因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即日起暂停所有进出站列车” 的通知,候车大厅里的乘客瞬间炸开了锅,有人拿着车票焦急地询问工作人员,有人掏出手机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整个大厅一片混乱。
就在这时,一支支穿着白色防护服的队伍,正朝着与撤离车流相反的方向疾驰。在郑市西高速公路出入口,来自洛市的医疗小队乘坐的大巴车,正缓缓驶过关闭的收费站。这是省级部门紧急协调后,为医疗支援车辆开辟的 “绿色通道”。大巴车的车窗上贴着 “洛市支援郑市医疗小队” 的红色标语,车厢里,医护人员们正抓紧时间穿戴防护服,有人在检查核酸检测试剂盒,有人在整理呼吸机、防护服等物资,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凝重,却没有丝毫退缩。
“大家再检查一遍防护装备,到了郑市第一时间投入工作,那边的患者还在等着我们!” 洛市医疗小队队长李娜对着队员们喊道,她的护目镜上已经蒙上了一层薄汗,却依旧眼神坚定。大巴车驶过拥堵的撤离车流,与那些调头返回的车辆擦肩而过,成为高速路上唯一逆行的风景线。
类似的场景,在郑市周边的每一条通往市区的道路上上演。来自汴市、新市、安阳市的医疗小队,带着满满的物资,冒着未知的风险,向着疫情中心的郑市进发。他们中,有刚下夜班就主动报名的护士,有即将退休却坚持参战的老医生,有瞒着家人偷偷加入的年轻医护,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守住郑市,控制疫情。
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的紧急响应也在快速推进。接到郑市的汇报函后,卫健委主任立刻召开会议,最终决定:从鄂省武市调派一支由五十人组成的专家小组,紧急进驻郑市。这支专家小组,正是当年参与武市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核心团队,有着丰富的大规模疫情应对经验,熟悉新型病毒的检测、隔离、治疗流程。
“这次的病毒比我们之前遇到的更复杂,大家一定要做好万全准备!” 专家小组组长周瀚文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说道,他手里拿着郑市患者的初步症状报告,眉头紧锁,“根据现有信息,病毒不仅传染性强,还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有基础病的患者,风险极高。我们到了郑市后,第一时间开展病毒分离和基因测序,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当天下午,专家小组乘坐的专机降落在郑市新郑国际机场。刚下飞机,他们就直奔郑市第一人民医院,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病房。周瀚文先是查看了张奶奶和她孙子的情况,仔细询问了症状出现的时间、接触过的人员,然后拿起患者的血液样本,前往临时搭建的实验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