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整,林舟博士准时出现在陈宇办公室门口。他手里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厚厚的镜片后,眼神里带着几分期待。推开门,就见办公室西侧的白墙上已经降下投影幕布,陈宇正站在幕布前调试设备,蓝色的光标在白色墙面上跳跃。
“林博士,来的正好。” 陈宇侧身示意他坐下,“按上周和军方敲定的合作协议,几款试验机的概念设计已经完成,今天咱们详细聊聊技术落地的事。”
林舟刚在沙发上坐定,投影幕布上就跳出第一张三维效果图。那是台比基础款粗壮近三成的外骨骼,银灰色的装甲板覆盖全身,关节处的液压装置比常规型号大了一圈,背部驮着两个并排的电池包,像背着两座小型反应堆。
“第一款,防护型外骨骼,命名为磐石 - 1。” 陈宇用激光笔在图上圈出关键部位,“你看这里,放弃了所有进攻性武器接口,双臂外侧各加装了一块可折叠的合金钢盾牌,厚度 12 毫米,能抵御 10 米内手榴弹的冲击波和破片。”
他切换到剖面视图,密密麻麻的力学模拟数据在图上滚动:“盾牌采用蜂窝状夹层结构,外层是高锰钢,内层是凯夫拉纤维,重量控制在 18 公斤。最关键的是背部这组磁吸合金钢板,由 24 块独立单元组成,平时贴合在装甲外侧,当传感器检测到穿甲弹来袭时,会在 0.05 秒内通过电磁力吸附到弹道落点,瞬间将防护厚度提升至 30 毫米,足以硬抗 7.62 毫米穿甲弹。”
林舟推了推眼镜,指尖在膝盖上快速敲击:“动力系统吃得消吗?加装这么多防护,自重至少增加 45 公斤,现有的伺服电机扭矩可能不够。”
“已经考虑到了。” 陈宇调出动力模块的设计图,“电池包改用新研发的固态电解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60%,续航保持在 8 小时;驱动电机换成稀土永磁同步电机,扭矩比基础款增加 90%,配合新的减速齿轮组,负重能力能维持在 1200 公斤。”
他顿了顿补充道:“军方的需求很明确,这款药能在巷战中充当移动掩体,为后续部队打开突破口。下周我会安排你和军区的工兵营对接,他们会提供实战场景的防护标准。”
林舟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忽然抬头问:“盾牌的折叠机构用哪种方案?液压还是电磁?”
“电磁锁扣,响应更快。” 陈宇调出动画演示,盾牌在液压杆的推动下向内折叠,边缘的电磁条发出幽蓝微光,“折叠状态下厚度 15 厘米,展开后能覆盖从肩部到膝盖的范围,还能和队友的盾牌拼接成防御阵型。”
幕布上的画面切换,出现两款造型截然不同的外骨骼。左侧的型号背部斜挎着两组导弹发射巢,右侧的则在背后装着四挺机枪,枪身折叠成菱形,像蛰伏的金属昆虫。
“第二款是火力增强型,分命运 - 1 和命运 - 2 两个型号。” 陈宇的语气带着几分戏谑,“命名是刘大校定的,他说要是这两款还打不中敌人,那就是命运的安排了。”
他先指向左侧的命运 - 1:“这个型号的核心是这套多联装导弹发射系统,能搭载 30 枚‘蜂鸟’单兵制导导弹,每枚重 1.2 公斤,射程 2000 米。最关键的是数据链协同,你看这个接口,能直接接入无人机和机械狗的传感器网络,实现‘发现即打击’。”
动画演示里,无人机传回的目标坐标在头盔显示器上闪烁,外骨骼的机械臂自动调整发射角度,导弹呼啸而出,在空中划出精准的弧线。“导弹采用红外 + 激光双模制导,发射后能接收三个以上的目标指引信号,就算中间被干扰,也能靠末端图像识别修正弹道。”
林舟皱起眉:“30 枚导弹的后坐力不小,外骨骼的稳定性怎么保证?”
“腰部和肩部加装了反后坐力液压杆。” 陈宇调出受力分析图,“发射时会自动调整重心,将后坐力分散到地面,单枚发射时的冲击加速度控制在 8G 以内,不会影响后续瞄准。”
最后,他指向右侧的命运 - 2:“这个型号更简单直接,背后搭载四挺轻量化机枪,口径 5.8 毫米,平时折叠收纳,展开后能覆盖 120 度扇形区域。”
动画里的外骨骼突然转身,背后的机枪组像花瓣般展开,枪口同时转动瞄准不同方向。“每挺机枪都有独立的伺服电机,由 AI 目标识别系统控制,能同时锁定 16 个目标,自动分配火力优先级。弹药舱在腿部外侧,总携弹量 4000 发,持续射击时的散热靠背部的液冷系统解决。”
林舟看着屏幕上的射速参数,突然笑了:“这火力密度,足够把一个步兵班的进攻路线打成火海了。”
“军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陈宇将一份加密 U 盘递给林舟,“这里面是所有设计参数和模拟数据,包括材料采购清单和生产工艺标准。你的团队需要在两个月内做出三台试验机,磐石 - 1 一台,命运系列各一台,三个月后的滇西军演要实弹演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