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不约而同地向前倾身,仔细审视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后排一位戴着深度眼镜的学者快速翻阅着手边的资料,似乎在核实着什么。
坐在正中央的空军首长转头与身旁的电子工程学院院长低声交流了几句,目光中流露出赞许。
左侧一位一直严肃着脸的资深总工,此时也不自觉地微微点头,手中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
当苏婉宁展示到极端环境下的性能对比图表时,右侧一位穿着军装的技术干部忍不住轻声对同伴说:
“这个指标......确实突破了现有技术的瓶颈。”
苏婉宁从容不迫地继续讲解,仿佛这个汇聚了国内顶尖专家的会场,就是她最熟悉的实验室。
在她沉稳的声线与清晰的逻辑中,年龄与资历的差异悄然消弭,实力成为了唯一且最有力的通行证。
进入自由提问环节,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率先接过话筒,他目光锐利如电,声音沉稳却直指核心:
“苏婉宁同志,你的自适应算法在对抗常规干扰方面的表现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假设,未来战场上面临的是“频率捷变与波形调制相结合的新型干扰”,你的这套反馈机制,是否还能保证足够的响应速度与跟踪精度呢?”
这个问题一出,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这已不仅仅是对现有成果的质询,更是对这项技术未来适应性的前瞻性考验。
苏婉宁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非但没有紧张,反而露出了一丝从容的微笑。
“首长这个问题非常深刻,恰好触及了我们这项研究的前瞻性考量。”
她侧身指向屏幕上的算法结构图。
“事实上,我们在设计反馈机制时,已经为未来的干扰模式演变预留了空间。”
她操作键盘,调出了一组隐藏的仿真数据。
“请看这里——我们创新性地在反馈回路中加入了“模式预测模块”。它不依赖于事先建立的干扰数据库,而是通过实时分析干扰信号的时频特征,自主判断其可能的演化趋势。”
她将图表放大,清晰的曲线呈现在众人面前。
“在仿真中,面对频率捷变与波形调制相结合的复合干扰,这套系统在3个周期内就能完成特征捕获,5个周期内建立稳定跟踪。相比传统方法需要10-15个周期的响应时间,实现了性能的倍增。”
会场陷入一片寂静,只听见图表切换的轻微声响。
那位提问的老专家缓缓摘下眼镜,语气中带着难掩的赞赏:
“所以……你的算法不是被动应对,而是具备了主动预判的能力?”
“可以这样理解。”
苏婉宁微微颔首。
“我们追求的,是让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不仅看得清,更要看得远。”
这个回答,让在场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深思的神情。
又一位专家接过话筒,神情严肃地推了推眼镜:
“苏同志的构想很有前瞻性,但这样的算法需要很强的实时处理能力。以国内现有的微型计算机水平,恐怕很难满足要求。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苏婉宁从容不迫地切换幻灯片,展示出一张精心设计的系统架构图。
“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国内的计算条件。这套系统采用了“分布式异构计算架构”,将任务分解到多个处理单元……”
她特意放大了协处理器的设计图:
“这块协处理器是我们学院与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制的,采用“可重构计算架构”,相比传统的通用计算机,效率提升二十倍以上,而成本仅增加百分之十五。”
会场里响起一阵交头接耳声。
这个思路跳出了单纯追求更高主频的常规路径,另辟蹊径地解决了计算瓶颈。
另一位专家身体前倾,追问道:
“那么,系统的可靠性能否满足军用标准?”
“我们已经完成了三轮环境试验。”
苏婉宁调出测试数据。
“在零下四十度至正七十度的温域范围内,系统功能完好。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分布式架构还带来了一个额外优势。任一单元出现故障,系统都能自动降级运行,不会完全失能。”
现场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讨论声。这个设计思路不仅解决了当下的技术难题,更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前瞻性。
当被问及算法未来的拓展性时,她更是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远见:
“除了军事领域,我认为这套算法在民用领域同样大有可为。比如,它可以改进下一代天文射电望远镜的信号处理能力,帮助我们捕捉更深宇宙的讯息。甚至……”
她稍作停顿。
“在地外文明探测这个更长远的领域,它或许能帮助我们从噪声中分辨出那些微弱的、非自然的信号。”
这个极具前瞻性的设想,让在场不少专家都露出了深思的表情。一位一直沉默的院士轻轻点头,对身旁的同行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