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交织花园的薄雾,黄小磊已经在小屋里工作了数小时。那本《缅甸园区的经济学》摊开在桌上,旁边是他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思维导图。不同于初获书时的震惊,现在的他带着法医解剖尸体般的冷静分析着文本。
林警官的视频通话打断了她的工作:“我们追踪了那个微型数据采集器。它已经运行至少两周,收集了花园内的无线网络流量。好消息是你们的主要通讯都加密了;坏消息是它还能采集声波振动,可能还原了部分对话。”
黄小磊皱眉:“声波振动?” “通过分析物体表面的微小振动还原声音,”林警官解释,“技术上叫激光麦克风效应,但这个设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他们可能听到了你的一些私人谈话。”
黄小磊感到一阵侵犯感,但强行压下情绪:“书上的指纹呢?” “干净得可疑,显然经过处理。但我们在页面边缘发现了微量的特殊土壤成分,正在分析。”
通话结束后,黄小磊继续研究那本书。他注意到某些被划出的段落旁边有几乎看不见的微小记号——不是简单的下划线,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标注方式。通过侧光观察,他发现这些记号似乎构成某种模式。
出于直觉,他将所有标记段落按顺序转录下来,寻找隐藏信息。几小时的尝试后,他发现这些段落的首字母组成了一句暗语:“数据优于武器,模式优于力量。”
同时,他的手机收到一条未知号码的消息:“喜欢这个寻宝游戏吗?检查第73页的水印。”
黄小磊立即翻到第73页,对着灯光仔细观察。纸张水印显示的不是通常的品牌标志,而是一个复杂的几何图案,看起来像某种二维码变体。
他拍照发给林警官的技术团队。一小时后回复来了:“是一种定制信息编码方式,需要专用设备解码。我们正在尝试破解。”
当天下午,交织花园来了位意外访客——周雪儿,由便衣警察陪同。她看起来比一年前瘦削,但眼神更加清醒锐利。
“听说你收到了那本书,”她直接说,没有任何寒暄,“我能帮你解读它。” 黄小磊谨慎地打量她:“为什么?” “因为我也收到过一本,三年前。”她的声音平静得可怕,“那是我的‘入职培训材料’。”
在小屋中,周雪儿快速翻阅着书本,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解释那些标记和符号的含义。
“这个三角标记表示‘已验证策略’,圆圈表示‘待测试’,方框表示‘高风险高回报’。”她指着页面边缘的各种记号,“他们不是在恐吓你,是在与你进行专业对话。”
黄小磊难以置信:“专业对话?” “犯罪作为一种专业领域,”周雪儿的语气像在解释一个普通学术概念,“他们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同行评议。你那本书相当于他们的学术期刊。”
她翻到一页被大量标注的章节:“看这里,关于幸存者心理的研究。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利用你的故事,是在分析它,完善他们的模型。”
黄小磊感到一阵恶心:“而你帮助建立了这个‘知识体系’?” 周雪儿的表情僵硬了一瞬:“我提供了数据点,就像你现在做的一样。区别在于我当时别无选择,而你现在有。”
她突然凑近书本,仔细查看某一页的角落:“有趣。这里有我从未见过的标记系统。要么是他们升级了,要么是...”
“是什么?” “要么这不是主要集团的作品,而是竞争对手或分裂派系的。”周雪儿的眼中闪过专业性的兴奋,“犯罪领域也有创新竞争,你知道的。”
黄小磊摇头:“我不想知道任何这些。” “但你必需知道,”周雪儿直视他的眼睛,“因为他们显然认为你值得对话。这意味着他们要么尊重你,要么认为你是个威胁——或者两者都是。”
这时,林警官来电,声音紧张:“我们破解了那个水印图案。它是一种访问密钥,指向暗网上的一个私人论坛,专门讨论...你。”
黄小磊感到血液变冷:“讨论我什么?” “你的康复过程,项目运营,甚至个人习惯。他们称你为‘案例Alpha’,将你的每个阶段作为研究材料分析。”
周雪儿突然插话:“问他们论坛上有没有用户叫‘数据捕手’或‘模式识别者’。” 林警官在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后回答:“有两个用户分别叫‘DataHunter’和‘PatternSeeker’,都是高级会员。你怎么知道?”
周雪儿的表情变得复杂:“因为他们三年前也研究过我。那时我叫‘案例Beta’。”
黄小磊结束通话后,久久注视着周雪儿:“你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些?” “我知道他们研究幸存者,不知道他们仍在研究我,更不知道他们现在研究你。”她罕见地流露出真实情绪,“相信我,发现自己是某个变态研究的永恒案例并不令人愉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