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本子上那个歪歪扭扭的词语,像一枚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的涟漪久久不散。黄小磊合上本子,目光再次落在那本厚重的《世界地理图册》上。世界那么大,苦难那么深,他渺小如尘。但“地图”这个词,却赋予了一种奇异的、近乎荒谬的掌控感——即使无法改变地形,至少可以尝试去理解和描绘它。
这种冲动,并非凭空而来。警方那边,虽然对“幸存者”的直接营救尝试受挫,但黄小磊之前凭借记忆绘制的那些关于园区布局、守卫规律的草图,却在另一个层面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技术部门根据他提供的细节,尤其是关于水牢东侧了望塔、疑似“大白楼”位置以及守卫换班时间点(“太阳到屋顶”、“晚饭后开车来”)等极其碎片化却源自第一视角的信息,对原有的监控和分析策略进行了微调。
他们加强了对特定时间点、特定区域的卫星图像抓取和信号扫描。虽然依旧像是大海捞针,但目标范围被进一步缩小了。更重要的是,这种从“受害者视角”出发的侦查思路,提醒了办案人员不能仅仅依赖技术手段,更要尝试理解犯罪现场的“人”的因素。
一天,一位负责心理侧写和犯罪现场行为分析的老专家,特意请求通过李医生,希望能与黄小磊进行一次极其谨慎的、非正式的电话交流,目的不是追问创伤细节,而是想了解一些关于“园区内日常氛围”、“管理者在不同情况下的情绪反应模式”等更偏向于“软环境”的信息。
李医生征求黄小磊的意见时,他犹豫了很久。最终,他点了点头,但要求李医生必须在场,并且用免提。
电话交流很短,只有不到十分钟。老专家的问题非常巧妙,避开了直接刺激,更像是闲聊。 “比如,如果那天天气特别好,或者特别坏,那些看守的心情会不会有点不一样?” “他们吃饭的时候,聊天吗?会聊些什么听起来?” “如果有人生病了,一般会怎么处理?”
黄小磊回答得断断续续,词汇有限,但提供了一些鲜活的、技术侦查无法捕捉的细节:“下雨天……他们更烦……会骂人……”、“吃饭时……会抢肉……抱怨钱少……”、“生病……轻的自己扛……重的……怕传染……会拉走……不知道去哪……”
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经过老专家的分析和整合,逐渐勾勒出园区内部一种高度紧张、压抑、却又因管理粗糙而存在细微漏洞和人性弱点的氛围。这为预测某些情况下守卫可能的行为模式、寻找潜在的突破口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次交流,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突破,却让黄小磊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他的记忆,他那些不堪回首的经历,竟然能以这样一种方式,被“使用”,被“分析”,从而可能转化为一种对抗那个黑暗世界的“武器”。
他不再是纯粹被提取信息的“证据源”,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提供专业见解的“顾问”,尽管这个角色如此微不足道且充满痛苦。
这种角色的微妙转变, subtly 改变着他的心态。他开始更主动地审视自己的记忆,不是沉溺于痛苦,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学术的、冷静的残忍,去剥离其中可能蕴含价值的信息碎片。他会突然在本子上记下:“西墙电网……好像有一段声音不一样……”、“厨房运菜的车……每周几来?”。
李医生看着他这种变化,心情复杂。一方面,她为看到他重新找到某种 agency(主观能动性)而欣慰;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这种将自身创伤工具化的过程,会带来另一种更深层的心理伤害。
她尝试引导他平衡:“记住那些感觉,是对的。但也不要忘了,你首先是黄小磊,一个正在康复的年轻人,一个哥哥,一个儿子。那些地图很重要,但绘制你自己人生的地图,同样重要。”
黄小磊听着,似懂非懂。他现在全部的精力,似乎都投入到了这场发生在自己脑海深处的、无声的“绘图战争”中。
身体的复健也在同步推进。他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单拐,甚至开始尝试不拄拐杖,独立站立更长的时间。每一次颤抖的站立,都像一次对地心引力的挑战,也是对自身意志的宣誓。
陈治疗师开始带他进行一些简单的户外适应性训练,不再去公园,而是在医院内部人少的花园小径上练习行走。遇到其他病人或家属,他依然会紧张,会下意识地低头,但已经不会像最初那样恐慌到无法动弹。
一天,他在花园里练习时,看到一个坐着轮椅、失去了一条腿的中年男人,正在家人的鼓励下,艰难地尝试用假肢站立。男人满头大汗,骂着脏话,却又一次次地尝试。
黄小磊停下来,远远地看着。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痛苦的形式不同,但挣扎的本质如此相似。
男人也看到了他,目光在他打着支架的腿和拐杖上停留了一瞬,然后咧开嘴,对他露出了一个疲惫却带着鼓励的笑容,还竖起了一个大拇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