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楼里的空气并未因搜查队的远去而真正轻松下来。那引擎的轰鸣和扩音器的冰冷喊话,像毒蛇留下的齿痕,清晰地印在每个人的心头。危险只是暂时绕道,并未离开。老人夫妇脸上的忧虑更深了,尤其是老妇人,她看向黄小磊的眼神里,除了残留的怜悯,更多了一层无法掩饰的恐惧——那是对于灭顶之灾最本能的畏惧。
黄小磊读懂了这种恐惧。每一口喂到嘴边的稀粥,都变得沉重无比,仿佛带着沉甸甸的风险。他知道,自己成了悬在这对善良老人头顶的利剑。恩情如山,却也成了他无法承受的重负。
身体的微弱复苏与离别的决心
在草药和极其有限营养的支撑下,黄小磊的身体依旧虚弱,但最危险的感染期似乎勉强度过了。高烧退去,转为持续的低热。骨折处的剧痛减弱为持续的钝痛和令人烦躁的瘙痒。耳朵和手上的伤口开始结痂。他尝试着依靠左臂和那条完好的左腿,加上老人的搀扶,能够极其艰难地挪动到竹楼门口。
每一次微小的移动都耗尽力气,冷汗涔涔,但他强迫自己进行。他必须尽快恢复哪怕一丝的行动能力。离别,不再是他个人的渴望,而是对救命恩人最基本的回报和责任。
他看向老人的目光里,充满了焦急、恳求,以及明确的决绝——他必须走。
老人沉默地接收着他的目光,浑浊的眼里看不出波澜。他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某次换药后,他额外检查了黄小磊右腿夹板的牢固程度,然后用生硬的汉语,极其缓慢地说了两个词:
“再……等……一天。”
这不是商量,而是命令。基于他对黄小磊身体状况的判断,也基于对外面风险的评估。
“学费”的深化:地图与禁忌
那一天,老人没有让黄小磊做任何杂事。他拿出那块画着简陋地形的木炭竹片,就着午后从缝隙透入的微光,开始进行更详细的“教学”。
他的手指点着竹片上代表河流的弯曲线条:“莫艾……河。”他发音古怪,但黄小磊听懂了,那是将他卖过来的界河。
老人摇摇头,手指在河流靠近园区的一侧划了个大圈,脸上露出极度厌恶和警惕的表情,吐出几个词:“兵……狗……死……”——那里是禁区,绝对不能靠近。
然后,他的手指沿着河流向下游移动,划过一片标注着密集树形符号的区域(代表丛林),最终停在一个点附近。他看了看黄小磊,用手指重重点了点那个位置,又指了指脚下的竹楼。
黄小磊屏息铭记——这是他现在的位置。
接着,老人的手指继续向下游移动,越过一片表示山丘的起伏线条,最终停在另一个点,那里画着一个小小的、粗糙的房屋符号,旁边还有一个交叉的符号(像是十字路口?)。
“潮汕……人。”老人费力地吐出这三个字,然后极其郑重地点了点头。他的眼神明确传达出:这里,可能安全。可以寻求帮助。
潮汕人!黄小磊的心脏猛地一跳!姐姐最后的信息里提到过!是缅甸潮汕商会!他们帮助过类似的人!一股巨大的、几乎让他眩晕的希望猛地冲上头顶!老人知道他们!而且指出了一条可能通往那里的路径!
但这路径绝非坦途。老人的手指在从竹楼到那个“安全屋”符号之间划动,沿途标注了几个需要极度警惕的区域:一段看起来湍急的河面(可能是渡口?),一片空白区域(可能是开阔地,缺乏掩护?),还有一个画着骷髅头标志的地方(雷区?或其他极端危险地带)。
每一个标记,老人都用最简洁的词汇和最严厉的表情强调其危险性。这不是一张轻松的地图,这是一条用生命做赌注的、危机四伏的逃亡路线。
最后的准备:沉默的馈赠
夜幕降临。老妇人默默准备了一小包东西——用干净芭蕉叶包着的、比平日多了些分量的米饭团,里面似乎掺了盐和一点点鱼干碎。还有几个用细藤串起来的、看起来能存放稍久一点的野果。
老人则拿来了一个旧军用水壶,里面灌满了烧开后又放凉的清水。然后,是他精心准备的草药——几包用干树叶包好的药粉(内服?),和一块更大的、已经调好的、用于外敷的深绿色药膏,气味依旧刺鼻,但黄小磊知道它的效力。
最后,老人拿出了一样让黄小磊瞳孔收缩的东西——一把打磨得异常锋利、闪着寒光的丛林砍刀。刀身比之前看到的那把带血的古刀短一些,但更厚实,木柄被手汗浸润得发黑,一看就是经常使用的实用工具。这不是礼物,这是生存的必需品。老人将砍刀和一盒潮湿的火柴一起,放在那包食物旁边。
没有言语。一切准备都在沉默中进行。这些简陋到极点的物资,几乎是这对清贫的老人能拿出的全部,每一样都珍贵无比,承载着他们沉默的善意和最后的祝福。
黄小磊看着这些东西,眼眶发热,喉咙哽咽。他挣扎着想坐直,想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感谢,却不知该如何开口,任何一种语言在此刻都显得苍白无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