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电子”即将推出“虚拟伴侣手环”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奇点科技”原本因专利诉讼胜利而略显轻松的氛围中,瞬间激起了巨大的压力和紧迫感。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李明将搜集到的关于“虚拟伴侣手环”的有限信息投射在大屏幕上,尤其是其宣传的“情绪感知”功能。
“生物传感器……心率监测……”李明眉头紧锁,“他们在硬件整合上确实走在了前面。我们的‘天工’项目,手势识别是视觉路径,和他们的生理信号路径是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但最终目标,都是更深入的交互和情感链接。从市场宣传角度看,他们‘读懂你情绪’的概念,听起来比我们‘看懂你手势’似乎更高级,更容易打动消费者。”
王涛补充道:“而且,OLED屏幕的成本在快速下降,他们采用更高端的屏幕是大概率事件。我们的‘天工’原型机为了控制成本,目前用的还是优化后的TFT屏,在显示效果上可能会处于下风。”
压力显而易见。对手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优势,在下一代产品的关键节点上,再次展现了强大的实力。
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林小一,等待着他的决策。是仓促跟进,也去研发生物传感技术?那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和不确定的研发周期,而且等于放弃了“天工”项目已有的手势识别积累。还是坚持现有路线,但如何应对对手在宣传和概念上的优势?
林小一没有立刻回答。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在上面画了两个圆圈,一个标注“生理信号”(心率、皮电等),一个标注“行为信号”(手势、表情、语音)。
“我们和‘未来电子’,选择了感知‘人’的两个不同维度。”林小一的声音冷静而清晰,“生理信号更直接,可能关联情绪,但存在噪音大、个体差异显着、且解释性模糊的问题。比如心率加快,可能是兴奋,也可能是紧张或愤怒,机器很难精准判断。”
他指了指代表“行为信号”的圆圈:“而行为信号,比如手势、表情、语言,是人类主动表达意图和交流的外显方式,虽然需要一层‘解读’,但一旦解读准确,意图更明确,交互也更自然、更符合人类本能。”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所以,我们不必被对手带偏节奏。硬要去拼我们不熟悉的生物传感,是扬短避长。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选择的路径做到极致!”
他重新部署“天工”项目的方向:
手势识别的精度和范围提升: 集中算法力量,不仅要能识别静态手势,更要攻克动态手势序列的识别,比如连续的挥动、画圈等,赋予交互更丰富的内涵。
多模态融合: 将手势识别与“天工”已有的语音交互能力结合,形成“手势+语音”的复合指令系统,让交互更智能、更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
内容与交互的深度绑定: 开发必须依赖这种新型交互方式才能获得完整体验的专属内容。比如,一个虚拟化学实验室,需要孩子用手势“拿起”烧杯、“倾倒”液体;一个音乐创作应用,可以通过不同手势指挥虚拟乐队。“天工”不能只是一个升级版的学习机,它必须是一个新交互方式的“内容平台”和“体验入口”。
成本控制与供应链优化: 王涛团队继续攻坚,在保证体验的前提下,寻找降低摄像头和传感器模块成本的方案,并与供应链伙伴深度合作,确保量产可行性。
“我们要让市场明白,”林小一总结道,“真正的智能,不是冷冰冰地监测你的生理数据,而是能够理解你主动表达的意图,并给予自然、有趣、有价值的反馈。这,才是更高级的‘懂你’。”
林小一清晰的分析和坚定的战略,再次稳定了军心。研发团队找到了方向,不再迷茫,重新投入到紧张的攻关中。
就在“天工”项目找到破局思路的同时,林小一在校园里的“顾问”角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班级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三支队伍,都进入了关键的实物制作和调试阶段,问题也开始集中爆发。一支队伍设计的“智能书包”,重量传感器频频误报;另一支队伍的“自动浇花系统”,水泵控制逻辑混乱,差点把展示用的盆栽淹死;第三支队伍(苏晚晴所在的队伍)的“智能书签”,蓝牙连接极其不稳定。
几个队长愁眉苦脸地找到他们的“林顾问”。
林小一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他利用午休和自习课的时间,分别去了他们的制作现场(通常是闲置的实验室或活动室)。
对于“智能书包”,他检查了电路,发现是传感器安装位置受力不均导致数据跳动,建议他们改变固定方式和增加软件滤波算法。
对于“自动浇花系统”,他看了他们的代码,指出了几个逻辑判断的漏洞和边界条件处理的缺失,帮他们理清了控制流程。
对于苏晚晴队伍的“智能书签”,他检测了蓝牙模块和天线设计,发现是电源干扰和天线阻抗不匹配导致信号微弱,指导他们增加了去耦电容并调整了天线布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