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宝奇缘”初战告捷带来的六千元净利润,像一剂强心针,让林家这个小家庭的经济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林大山捧着那厚厚一沓钞票,手抖得比第一次拿到股票收益时还要厉害。这钱,不同于股市那种虚无缥缈的数字,是实实在在、由儿子一手一脚从研发到销售创造出来的价值,沉甸甸的,充满了踏实感。
李素芳看着这笔“巨款”,激动得抹了好几次眼泪,坚持只肯拿出一小部分用于改善生活和买药,反复叮嘱儿子要把钱用在“正途”上。
林小一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清楚地知道,六千元在九十年代初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对于他构想的商业版图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一款产品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也必然会引起更激烈的竞争。孙浩的挫败只是暂时的,拥有工厂背景的他,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或者出现李浩、王浩。
(必须将偶然的成功,转化为可持续的优势。而公司化,是必经之路。)
他将大部分利润再次投入“实业升级与研发基金”,同时正式将“注册公司与商标”提上日程。
然而,一个八岁的孩子要去注册公司,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无异于天方夜谭。法律法规、公司章程、银行开户、税务登记……每一道关卡都如同天堑。他需要一个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执行者。
这个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父亲林大山身上。
“爸,”晚饭后,林小一神情严肃地开始了又一次“家庭会议”,“‘龙宝奇缘’的成功证明了我们这条路走得通。但要想走得远,不能再这样小打小闹了。我们需要一个正式的身份——一家公司。”
“公司?”林大山愣了一下,这个词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遥远,“我……我能行吗?我就一会开车的……”
“您能行。”林小一语气肯定,“您不需要懂技术,也不需要跑销售。您需要做的,是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出面处理一些行政、工商、税务上的事务。具体的决策和方向,还是由我来把握。”
他详细解释了公司的架构设想:林大山担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挂名),负责对外联络和行政;他本人作为实际控制人和技术总监(幕后);李明作为技术合伙人;甚至可以给母亲李素芳安排一个财务监管的闲职,让她有点事做,心情更好。
“以后,您可能就不能全职开出租车了。”林小一看着父亲,“我们需要您把更多精力放在公司这边。虽然初期可能收入不如您开车,但这是为了更长远的未来。”
林大山沉默了。放弃开了十几年的出租车,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对于一个习惯了方向盘的中年男人来说,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这意味着放弃稳定的收入,放弃熟悉的生活圈子,去面对未知的挑战和压力。
他看了看妻子期待又担忧的眼神,又看了看儿子那双充满信任和野心的眼睛,想起了这段时间家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起了儿子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豪情,在这个老实巴交的出租车司机心中涌动。
“好!”林大山猛地一拍大腿,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声音洪亮,“爸听你的!这出租车,我不开了!以后,爸就给你当这个……这个总经理!你指哪儿,爸打哪儿!”
这一刻,林大山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劳动者到“企业家”(虽然是挂名)父亲的身份转变。尽管前路迷茫,但他选择无条件地相信自己的儿子。
李素芳也红着眼眶点头支持。
家庭的转型,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接下来,是繁琐的准备工作。林小一凭借前世零星的记忆和查阅相关资料(主要靠张副教授提供的一些信息),开始起草公司章程、经营范围。公司名称,他斟酌许久,最终定为——“奇点科技”。
“奇点”,寓意着技术爆发的临界点,也暗示着他这个“重生者”带来的变量。他要让这个名字,在未来响彻大江南北。
同时,他为“龙宝奇缘”和未来的产品线注册了商标,品牌名称就叫“奇点制造”(Qidian Maker),强调原创和科技感。
在这个过程中,林小一意识到他急需一个可靠的、有一定法律和财务知识的人帮忙。张副教授推荐了他带的一个研究生,名叫周文斌,性格沉稳,做事细致,对林小一这个“小师弟”很是佩服,愿意在课余时间兼职帮忙处理一些文书和跑腿的工作。周文斌的加入,暂时缓解了林小一无人可用的窘境。
就在林小一和林大山在周文斌的协助下,开始奔波于工商、税务等部门,为“奇点科技”的诞生而努力时,市场并没有停下脚步。
孙浩的“神奇宝贝豆”虽然受挫,但并未完全退出市场。他们吸取了教训,改进了外壳工艺,稍微优化了程序,虽然依旧无法与“龙宝奇缘”媲美,但凭借其低廉的价格(降至12元)和其父亲的渠道资源,在一些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城乡结合部和小县城,依然保有了一定的销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