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光环,如同一件无形的护身符,彻底改变了林小一在校园内外的处境。
在校园里,他不再是那个引人争议的“异类”,而是变成了校方引以为傲的“名片”。张校长在各种场合都不吝啬对他的表扬,号召同学们学习他“勇于创新、学以致用”的精神。李老师对他更加关照,几乎给了他最大限度的自由。同学们看他的眼神,充满了纯粹的崇拜,连王磊那伙人见到他,也会下意识地收敛几分。
之前那些关于他“不务正业”、“钻营取巧”的流言蜚语,在官方认证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这块金字招牌面前,不攻自破,彻底烟消云散。赵主任更是偃旗息鼓,仿佛从未存在过。
苏晚晴和数学小组的成员们,因为早期“投资”了林小一,也与有荣焉,关系更加紧密。他们成了林小一在校园里最稳固的“盟友”和“信息源”。
大赛的500元奖金,对林小一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意外之财。他将其中的200元作为“研发激励”分给了至关重要的合作伙伴李明,感谢他夜以继日的付出。剩下的300元,他毫不犹豫地全部投入了他的“实业升级与研发基金”。
然而,林小一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他非常清醒,奖项只是敲门砖,真正的挑战和机遇,在奖项之后。
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张副教授的青睐,是他目前最重要的收获。这位张副教授年富力强,在嵌入式系统和人机交互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对科技成果转化持有开明态度。在第一次正式会面时,张副教授就对林小一的电子宠物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商业兴趣。
“小一同学,你这个项目完成度很高,创意和实现都非常出色。”张副教授打量着手中的原型机,眼中闪着精光,“有没有考虑过将它产品化?推向市场?”
这正是林小一梦寐以求的!他立刻抓住机会,表达了自己渴望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但苦于缺乏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推广的经验与资源。
张副教授沉吟片刻,提出了一个建议:“这样,我可以指导你和李明对程序进行最后的优化和稳定性测试,确保其达到商品级的要求。同时,我在学校科技园有一些资源,可以帮你引荐一家有实力的小型电子厂,他们或许可以承接小批量的生产。至于市场……”他笑了笑,“你之前不是已经证明了自己的销售能力吗?”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张副教授的帮助,直接解决了林小一面临的技术升级和生产的最大瓶颈!
林小一强压住内心的激动,郑重地向张副教授道谢,并迅速与李明投入到了新一轮的产品优化中。有了专家的指导,之前一些顽固的小问题迎刃而解,程序的稳定性和流畅度再上一个台阶。
与此同时,林小一开始着手为这款即将问世的新产品命名和设计包装。他摒弃了“电子宠物蛋”这个泛称,赋予了它一个更酷的名字——“龙宝奇缘”。包装也设计得更加精美,突出了互动性和科技感。
他计划采取“预售+渠道分销”的模式。利用他在校园内建立起来的口碑和关系网(尤其是通过苏晚晴在初二、初三扩散的影响力),在正式量产前进行内部预订,回笼部分资金,同时制造热度。然后,通过之前合作的小卖部、书报亭,以及正在接触的几家文具店,进行铺货。
一切都似乎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就在“龙宝奇缘”量产前夕,一股暗流悄然涌动。
这天,苏晚晴有些紧张地找到林小一。
“小一,我听到一个消息。”她压低声音,“听说初三有个叫孙浩的,他家里好像是开电子厂的,他也在捣鼓类似的东西,好像也是一种能交互的电子宠物……他放话说,要让你这个‘一等奖’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市场。”
(孙浩?电子厂背景?竞争!) 林小一心中一动。他之前就预料到会有跟风者,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而且背景似乎更“硬”。
他立刻让父亲和林明帮忙打听。消息很快汇总过来:孙浩,初三学生,父亲经营着一家名为“永盛电子”的小型加工厂,主要承接一些山寨电子产品的外壳和组装业务。孙浩本人学习成绩一般,但颇有些纨绔气息,喜欢拉帮结派。他确实在模仿林小一的创意,利用家里的工厂资源,也在开发一款电子宠物,据说进度不慢。
更重要的是,孙浩凭借其家里的工厂背景,可以轻易地将成本压到极低,并且拥有现成的销售渠道(他父亲的一些客户)。
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竞争对手!对方拥有林小一目前最缺乏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
“小一,怎么办?”李明有些担忧,“如果他们用低价冲击市场,我们的‘龙宝奇缘’可能会很被动。”
林小一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模仿者永远只能跟在后面吃土。他有他的成本优势,我们有我们的技术壁垒和品牌先发优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