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站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时,第一次注意到那个灰色的人影。
那是个阴沉的下午,天空呈现出一种病态的铅灰色。李玉梅刚从银行下班,手里提着公文包,准备穿过马路去对面的公交站。她习惯性地环顾四周,目光扫过等待过马路的人群时,突然在人群边缘看到了一个不协调的身影。
那是个穿着灰色风衣的男人,站在人群最外侧。引起李玉梅注意的不是他的位置,而是他的颜色——字面意义上的灰色。从头发到皮鞋,整个人呈现出一种单调的灰调,就像一张褪色的老照片。更奇怪的是,周围的行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明显异常的存在。
红灯转绿,人群开始移动。李玉梅不由自主地盯着那个灰色人影,发现他的动作比常人慢半拍,像是卡顿的录像。当其他人已经走到马路中央时,他才刚刚抬起脚。李玉梅加快脚步从他身边经过,刻意保持距离。擦肩而过的瞬间,她闻到一股潮湿的霉味,像是许久未打开的旧衣柜。
回到家后,李玉梅把这归咎于工作压力导致的幻觉。她在城南商业银行工作了七年,最近分行内部调整,工作量翻了一倍。也许她只是太累了。
第二天清晨,李玉梅在通勤的地铁上再次看到了灰色的人影。这次是个中年女性,穿着灰色套装,坐在车厢角落。与昨天那个男人一样,她全身呈现出不自然的灰调,面无表情地直视前方。更让李玉梅毛骨悚然的是,当列车驶入隧道时,车窗反射中根本看不到这个女人的倒影。
李玉梅悄悄换了个位置,背对着那个角落。她告诉自己这一定是某种视觉疲劳现象,也许她该去配一副新眼镜了。
接下来的几天,灰色人影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李玉梅在超市排队时,一个灰色的小男孩站在她前面;在银行大厅里,一个穿灰色西装的老人在客户等候区一动不动地坐着;甚至在她公寓楼下的花坛边,一个灰衣女子每天傍晚都会准时出现,面朝西方,直到天黑才离开。
最让李玉梅不安的是,这些灰色人影似乎正在增多。最初几天只偶尔出现一两个,一周后她每天至少能看到七八个不同的灰色人影。它们从不说话,不与任何人互动,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日常活动——走路、坐下、站立,动作总是比正常人慢几拍。
周五晚上,李玉梅约了好友周婷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她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不提灰色人影的事。周婷是她大学同学,现在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创意总监,性格开朗直率,但李玉梅担心说出这些会让她觉得自己精神出了问题。
"你最近脸色不太好,"周婷搅动着咖啡,关切地看着李玉梅,"工作太忙了?"
李玉梅勉强笑了笑:"可能吧,最近睡得不太好。"
"要不要周末一起去爬山?呼吸下新鲜空气可能对你有帮助。"
李玉梅正要回答,余光瞥见咖啡馆门口出现了一个灰色人影。这次是个年轻男子,穿着灰色连帽衫,站在门边一动不动。与之前看到的不同,这个人影似乎在看着她们的方向。
"玉梅?"周婷注意到她的走神,"怎么了?"
"没什么,"李玉梅强迫自己移开视线,"我只是...在想周末的安排。"
就在这时,那个灰色人影开始向她们走来。李玉梅的呼吸变得急促,手指不自觉地抓紧了咖啡杯。人影在距离她们桌子两米处停下,缓缓转头看向周婷,然后——模仿起周婷喝咖啡的动作,抬起不存在的杯子,做出啜饮的姿态。
李玉梅感到一阵恶寒爬上脊背。这是灰色人影第一次表现出明确的模仿行为。
"你真的没事吗?"周婷皱眉,"你脸色突然变得好白。"
"我...我突然有点不舒服,"李玉梅放下咖啡杯,"可能得先回去了。"
周婷坚持要送她回家,但李玉梅婉拒了。走出咖啡馆时,她回头看了一眼,那个灰色人影仍然站在原地,现在正模仿周婷挥手告别的动作。
回到家后,李玉梅立刻拉上所有窗帘,打开所有灯。她坐在沙发上,双手颤抖地捧着热茶,试图理清思绪。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眼睛的问题。那些灰色人影确实存在,而且行为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她打开笔记本电脑,搜索"看到灰色人影"、"城市灰色人影"等关键词,但只找到一些关于精神疾病的讨论和几个明显是虚构的都市传说。其中一个帖子引起了她的注意:
"如果你开始看到灰色的人,不要与他们对视,不要让他们模仿你。当他们变得和你一样时,你就会变成他们中的一个。"
帖子发布于五年前,最后回复是三年前,内容已经被管理员删除大半。李玉梅盯着屏幕,感到一阵眩晕。她关上电脑,决定第二天请假去医院检查。
医生听完她的描述后,建议她去看心理科。"压力导致的幻觉并不罕见,"医生和蔼地说,"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都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