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区内的绝望氛围,如同不断上涨的潮水,持续侵蚀着所有人的心理防线。尽管能量屏障和个体治疗延缓了恶化的速度,但面对指数级增长的病例和快速消耗的特效药储备,被动防御的策略显然无法持久。林澈清楚,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大规模、高效率清除“伪念”污染的方法,否则,隔离区这座孤岛迟早会被淹没。
契机出现在对一位晚期患者的深度监测中。医疗团队发现,当这位患者的脑波同步性因某种未知原因(可能是内部挣扎,也可能是外部能量波动干扰)出现极其短暂的紊乱时,其周围几名晚期患者的脑波同步性也同步出现了微弱但可检测的波动。这个现象,结合之前观察到的所有晚期患者脑波趋向于同一低频模式,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安却又蕴含希望的可能性——“伪念”在这些深度感染者之间,构建了一个微弱但真实存在的“意识网络”或“能量共振场”。
“既然它们可以被连接起来,”林澈在紧急医疗对策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网络,进行反向操作?不是一个个地去清除,而是找到这个网络的‘共振频率’,进行一次……群体性的净化冲击?”
这个想法近乎疯狂。个体净化尚且需要小心翼翼,精准控制,对群体同时进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可能会造成所有患者意识的集体崩溃。但这也是打破目前僵局唯一可能的方向。
**理论构建与风险推演**
会议室内争论激烈。
“这太冒险了!”一位美国NIH的神经学家强烈反对,“我们甚至不了解这个‘网络’的结构和稳定性!贸然进行能量冲击,相当于对一座未知结构的桥梁进行定向爆破,很可能桥没炸掉,反而把所有过河的人都震落水中!”
“但这是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唯一可能存在的、能够同时影响多个患者的通道。”陈博士支持林澈的想法,“个体净化效率太低,而且‘伪念’似乎在学习和适应,‘清神化念汤’对重复使用的患者效果在递减。我们需要一种范式上的突破。”
沈雨霏从能量角度提供了支持:“我的探测数据显示,在隔离区内,尤其是A区(深度沉寂区),确实存在一个弥散性的、低频的‘伪念’能量背景场。这个场的强度虽然微弱,但极其稳定,并且与每个患者体内的‘伪念’核心存在着能量交换。如果我们能设法扰动甚至瓦解这个背景场,理论上可以对所有连接其中的个体造成影响。”
慧明大师沉吟片刻,道:“佛门亦有‘千灯互映,光光交彻’之说,亦有大型法会超度众生之仪轨。其原理,便是以共修之力,引动更宏大的慈悲愿力,净化一方场域。林施主所言,与此理有相通之处。然,此法需有至强至纯之心念为引,且需有稳固之‘阵基’,否则易受反噬,或被邪秽所趁。”
林澈综合各方意见,最终拍板:“风险固然存在,但坐以待毙风险更大。我们必须在可控范围内,进行一次尝试。目标,不是一次性治愈所有晚期患者,而是验证‘群体净化’的可行性,并尝试开发出一种简化的、可复制的仪式或技术。”
**“共鸣净化仪式”的开发**
接下来的几天,指挥部变成了一个大型的跨学科实验室。林澈、慧明大师、沈雨霏、陈博士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们,开始共同设计这个前所未有的“群体净化仪式”。
1. **核心原理**:以经过验证的、对“伪念”有特效的“清神化念汤”药性意念为核心净化源,不再通过雾化吸入个体,而是将其“能量签名”通过特定方式放大和广播。
2. **能量放大器**:利用现有的能量屏障发生器进行改造,使其从单纯的“防御/削弱”模式,转变为“定向共鸣/净化”模式。沈雨霏团队负责调整其能量输出频率,试图与那个弥散的“伪念”背景场产生共振。
3. **心念引导与稳定锚**:慧明大师负责设计仪式中的心念引导部分。他提出,需要一组经过严格筛选和训练的“引导员”,这些引导员必须心志坚定,精神纯净,能够在仪式过程中,持续观想和传递“清神化念汤”中蕴含的“火”行(破邪)与“木”行(生机)的净化意象,并将其与佛门的慈悲愿力相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正向的能量输出核心。同时,他本人将作为主引导员和最终的安全阀。
4. **目标选择与监控**:选择博览中心A区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作为首次试验场。该单元内有50名处于相似晚期状态的患者。布设了远超常规密度的脑波、生命体征及能量场监测设备,确保能捕捉到最细微的变化。
5. **安全预案**:制定了详细的中止预案。一旦监测到超过一半的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剧烈波动或脑波活动濒临熄灭的迹象,将立刻终止仪式。同时准备了大量急救药物和设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