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百章筑脉·星网永续
2087年夏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晨光穿透“六宇灵脉指挥中心”的穹顶,洒在环形屏幕上。屏幕中央,六条能量曲线正以相同的频率律动——地球的绿、火星的红、月球的蓝、欧罗巴的紫、泰坦的金、米兰达的青,像六条发光的丝带,在深邃的宇宙背景中交织成网。而屏幕右下角,一条淡白色的轨迹正从太阳系边缘向中心延伸,那是“灵脉十三号”探测器的飞行信号,经过一年的星际航行,它已越过土星轨道,正向着天王星方向稳步前进。乐乐穿着深灰色的“星际指挥服”,白发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手指在操控台上轻滑,将“灵脉十三号”的实时数据放大:“探测器能源储备92%,‘海卫一焰果’种子休眠状态良好,‘三生菌’活性98%,距离下一个能量补给站还有3亿公里!”
阿木尔站在她身旁,手里的全息投影仪展示着探测器的3D模型——银灰色的舱体上,“灵脉十三号”的标识在模拟阳光下熠熠生辉,培育舱的低温指示灯呈稳定的淡蓝色,象征着内部-230℃的恒温环境。“根据最新轨道计算,探测器将在2091年准时抵达土星引力加速区,借助土星引力后,飞行速度能提升30%,比原计划提前2个月到达天王星。”他指着模型上的“星际能量接收器”,“这个部件已成功接收来自泰坦的甲烷能量,转化效率89%,完全能满足日常能耗需求——未来即使遇到突发状况,六宇星网的能量支援也能及时送达。”
指挥中心里,年轻的研究员们正围着古丽,听她讲解“四球混合冰”的培育成果。透明的培养罐中,淡白色的“海卫一焰果”幼苗已长出四片叶片,根系缠绕的“三生菌”像一层薄纱,将冰样中的氮、碳元素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幼苗。“这株‘海卫一二号’是目前最优质的幼苗,灵脉能量稳定在7.3赫兹,抗冻基因表达量97%。”古丽打开培养罐的监测面板,数据在全息屏上滚动显示,“我们在混合冰中又加入了欧罗巴的液态水样,让‘三生菌’的代谢效率再提高3%,未来到了海卫一,它能在冰火山和间歇泉之间自由生长。”
乐乐走过去,轻轻触碰培养罐的外壁,感受着里面的低温。“还记得50年前,我们第一次培育火星菌丝时,连抗干旱基因都要反复测试。”她笑着对古丽说,眼里满是回忆,“现在倒好,冰、水、火三种环境都能应对,这‘三生菌’真是我们的‘星际功臣’。”
“这都是您和林老打下的基础啊!”古丽笑着回应,“如果不是您当年坚持要在‘冰脉共生体’中加入多星球基因,我们也培育不出能适应海卫一极端环境的品种。”
这时,苏瑶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指挥中心中央,她身后是澳大利亚暗河守护区的水生实验室,背景里的水脉焰果苗正泛着淡蓝微光,土着鱼在幼苗间穿梭,啄食着菌丝分泌的营养物质。“紧急好消息!暗河的‘水陆双脉循环’系统已覆盖整个流域!”苏瑶手里拿着一份报告,声音里满是兴奋,“监测数据显示,暗河的水质达到了饮用水标准,溶解氧含量比20年前提高了50%,周边的陆生焰果林产量也增加了30%——这是‘水脉-陆生’共生的最佳案例,未来可以在泰坦的甲烷湖边和米兰达的冰下微水体旁推广!”
乐乐立刻调出台泰坦甲烷湖的影像:“泰坦的‘克拉肯 Mare’湖边已具备搭建‘水陆共生带’的条件。”她指着屏幕上的湖岸线,“只要将陆生焰果的根系与甲烷菌丝连接,再通过星网传输欧罗巴的水生能量,就能形成‘甲烷-陆生-水生’的三维共生系统——到时候泰坦的焰果产量至少能再提高25%,还能改善周边的甲烷冰原环境。”
林羽拄着拐杖,慢慢走到环形屏幕前,目光扫过六条跳动的能量曲线,眼中满是欣慰。“从2033年‘灵脉三号’携带火星菌丝出发,到今天‘灵脉十三号’飞向海卫一,我们用了54年时间,完成了从地球到六颗星球的灵脉布局。”他的声音虽然缓慢,却充满力量,“这100章的故事,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我们不仅要让焰果在太阳系的每一颗星球上生长,更要让灵脉的理念传遍宇宙,让生命的光芒照亮更多未知的角落。”
指挥中心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年轻的研究员们纷纷举起手中的全息记录器,将这一刻定格。乐乐看着眼前的场景,想起自己刚加入团队时的样子——那时她还是个对宇宙充满好奇的年轻姑娘,跟着林羽在实验室里熬了无数个夜晚,只为观察火星菌丝的生长状态;如今,她已成为团队的核心,看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接过接力棒,继续着这场跨越星海的探索之旅。
“林老,您看这个!”一个名叫小宇的年轻研究员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份“灵脉十四号”的初步构想图。全息屏上,一个比“灵脉十三号”更大的探测器模型缓缓旋转,舱体上标注着“柯伊伯带探测任务”的字样。“我们计划让‘灵脉十四号’携带‘星际焰果’的种子,去柯伊伯带的冥王星和妊神星,那里的冰层中可能存在液态水,适合‘冰脉焰果’生长!”小宇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像极了年轻时的乐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