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6年10月,“深海压力模拟舱”正式投入使用。当乐乐和阿木尔将“水脉二号”幼苗送入模拟1000大气压的舱体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透过舱体的高压观察窗,他们看到幼苗的叶片起初微微蜷缩,但几分钟后就重新舒展,根系的菌丝反而变得更活跃,在水中织出更细密的能量网。“成功了!”乐乐激动地大喊,水下监测仪显示,幼苗的灵脉能量波动稳定在7.1赫兹,根系活性98%,完全没有受到高压的影响。
阿哲看着监测数据,感慨地说:“这是人类首次培育出能在1000大气压下生长的焰果品种,为欧罗巴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们要测试‘水脉焰果’与火星菌丝的共生效率,确保它们在欧罗巴的海洋里,能形成稳定的能量循环。”
与此同时,“灵脉八号”生态舱的建造也进入了收尾阶段。苏瑶协调全球资源,从刚果盆地采集了耐贫瘠的雨林真菌,从挪威冰川获取了抗冻的苔藓样本,从澳大利亚暗河收集了土着鱼的受精卵——这些生物将与水脉焰果、火星菌丝一起,构成欧罗巴生态舱的“微型生物圈”。“我们还在培育模块里安装了‘生物信号发射器’,能实时传回每种生物的生长状态和灵脉能量数据。”苏瑶指着生态舱的内部结构图,“即使在3.9亿公里外的欧罗巴,我们也能清晰看到水脉焰果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根系。”
2047年春分,“水脉焰果”的培育工作迎来关键节点——初代“水脉二号”在模拟欧罗巴环境的水族箱里结出了第一颗果实。果实呈淡蓝色,像一颗小小的蓝宝石,悬浮在水中,果皮上的菌丝还在缓慢旋转,释放出细碎的能量光点。乐乐小心地用特制的水下采摘器将果实取出,放在检测仪上——屏幕显示,果实的灵脉能量7.3赫兹,糖分14%,灵脉元素含量0.08%,比陆生焰果更适合在极端环境下提供能量。
“这些果实的种子就是‘灵脉八号’的核心载荷!”林羽拿着种子,在基地的动员大会上展示,“从地球的陆生焰果,到火星的耐旱焰果,再到月球的抗辐射焰果,现在是欧罗巴的水生焰果——我们正在用生命的力量,编织一张跨越地球、火星、月球、欧罗巴的‘四宇灵脉网’。这张网不仅能让生命在宇宙中延续,更能让不同星球的灵脉能量互联互通,为人类的星际探索提供无限可能。”
2047年4月15日,“灵脉八号”探测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乐乐和阿木尔已经成长为20岁的青年,他们穿着印有“灵脉守护者”标识的深蓝色制服,站在观测区的最前排,手里挥舞着画有水脉焰果图案的旗帜。当火箭拖着橘红色的火焰刺破长空时,乐乐想起了十年前第一次观看“灵脉三号”发射的场景——那时候她还是个攥着监测仪的小女孩,如今已能参与到星际探测的核心任务中,眼里不禁泛起了泪光。
“它会带着水脉焰果,飞向欧罗巴!”阿木尔轻声说,声音里满是激动,“等它成功着陆,我们就能在宇宙中,拥有第四颗孕育着焰果的星球了。”
发射成功后,乐乐和团队回到基地,立刻投入到“灵脉八号”的飞行监测中。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探测器的飞行轨迹和舱内环境数据——培育模块的水温稳定在25℃,溶解氧保持在8mg/L,水脉焰果的种子处于深度休眠状态,等待着抵达欧罗巴后的唤醒信号。
“‘灵脉八号’预计需要5年时间才能抵达木星轨道,再用6个月完成对欧罗巴的探测和着陆准备。”苏瑶指着屏幕上的倒计时,“这期间,我们要持续优化‘四宇灵脉网’的能量传输系统,确保欧罗巴的灵脉能量能顺利接入地球、火星、月球的网络,形成真正的星际能量循环。”
阿哲则调出“水脉焰果”的长期休眠监测数据:“我们在种子周围包裹了三层火星菌丝保护层,能缓慢释放灵脉能量,维持种子的活性。即使在5年的飞行中,种子的发芽率也能保持在90%以上——等它们在欧罗巴的海洋里发芽,我们就能看到宇宙中第一片水生焰果林了。”
时间在忙碌的监测和研究中悄然流逝。2048年春分,地球-火星-月球的三脉能量网络实现了全时段稳定传输——火星焰果林的灵脉能量能实时为月球生态舱供电,月球的氦-3能量转化后,又能为地球沙漠的焰果林提供抗旱支持;2049年夏至,澳大利亚暗河的“水陆双脉循环”模式在全球推广,刚果盆地的雨林边缘、挪威的冰川湖泊旁,都出现了水脉焰果与陆生焰果共生的生态带;2050年秋分,“深海压力模拟舱”里的“水脉三号”培育成功,抗高压能力提升到1500大气压,为“灵脉八号”的后续任务储备了更优质的种子。
2052年12月,“灵脉八号”探测器终于抵达木星轨道,开始围绕欧罗巴运行。当探测器传回的第一张欧罗巴表面高清影像出现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时,整个基地都沸腾了——画面里,欧罗巴的冰层泛着淡蓝的光泽,表面布满了交错的裂缝,正是未来钻探模块的着陆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