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双脉织锦·星苗破壤
2036年立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初雪刚融,灵脉教育基地的“地火共生实验田”就热闹起来。田垄间,50株接种了火星菌丝的“灵脉二号”沙棘苗已长到1.2米高,淡蓝的菌丝缠绕着灰褐色的枝干,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这是地球土壤与火星微生物共生的第三年,沙棘苗不仅顺利越冬,还结出了小小的绿色果实。乐乐蹲在果树下,便携监测仪的探头贴着树干,屏幕上跳出数据:“灵脉能量6.3赫兹,菌丝活性99%,果实糖分含量12%,比普通沙棘高3个百分点!”
古丽拿着采摘篮,小心摘下几颗果实放进篮里,指尖不经意蹭到枝干上的菌丝,立刻感受到一丝微弱的能量波动:“这些火星菌丝不仅帮沙棘苗抗旱,还能调节果实的糖分。你看这果实,比基地里的更饱满,果皮上还有淡淡的蓝光,是菌丝能量渗透的痕迹。”她把果实递给乐乐,“尝尝,比去年的更甜,而且带着点清凉的味道,像阿尔卑斯山的冰川水。”
乐乐咬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真的!甜里带凉,好好吃!”她突然想起火星上的菌丝,“如果把这些果实的种子送到火星,会不会长出能结果的沙棘苗呀?”古丽笑着摇头:“现在还不行,火星没有足够的氧气和降水,但等‘灵脉四号’探测器把封闭生态舱送到火星,说不定就能试试了。”
两人正说着,苏瑶骑着沙地摩托赶来,车后座的保温箱里装着刚从澳大利亚运来的暗河水样。“大自流盆地的少年监测站传来好消息,他们在暗河里发现了火星菌丝的孢子!”苏瑶打开保温箱,取出一瓶水样,里面漂浮着细微的白色颗粒,“这些孢子是去年通过大气环流飘过去的,居然在暗河里存活了下来,还和当地的淡水菌丝杂交出了新品种——既能在水里生长,又耐干旱,能量活性比亲本高18%!”
乐乐凑过去看水样,发现白色孢子在水里会发出淡蓝的光,像一颗颗微型的星星:“它们在水里也能发光!和火星上的菌丝一样!”苏瑶点点头,调出暗河的监测画面:“新杂交的菌丝已经在暗河底部形成了网,帮助净化水质,还为鱼类提供了食物——当地的土着鱼数量比去年多了20%,这是灵脉微生物改善生态的新案例。”
三人刚回到基地,就看到指挥中心门口围满了人——林羽和阿哲正从一辆越野车上搬下一个银色的金属箱,箱子上印着“火星土壤样本·灵脉三号”的字样,边角还沾着暗红色的火星尘土。“‘灵脉三号’的返回舱刚在内蒙古着陆,我们第一时间把样本运了回来!”林羽掀开箱盖,里面铺着黑色缓冲垫,放着五袋暗红色的火星土壤,“这些土壤来自菌丝网覆盖的区域,里面含有火星菌丝的分泌物和有机化合物,对研究火星生态改造至关重要。”
阿哲立刻把土壤样本送到实验室,启动光谱分析仪。半小时后,分析结果出来了——火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未接种菌丝的区域高了40%,pH值从8.5降到了7.2,接近地球沙漠的土壤酸碱度,而且检测到了微量的氮、磷、钾元素,这些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养分。“菌丝正在改造火星土壤!”阿哲的声音带着兴奋,“它们分解了岩石中的矿物质,释放出养分,还调节了土壤的酸碱度,为未来种植沙棘苗打下了基础!”
林羽拿着土壤样本,走到实验田的沙棘苗旁,将少量火星土壤撒在根系周围。让人惊讶的是,沙棘苗的根系立刻向火星土壤延伸,淡蓝的菌丝也迅速包裹住土壤颗粒,监测仪显示灵脉能量值从6.3赫兹升到了6.5赫兹。“地球和火星的土壤能兼容!”林羽激动地说,“火星土壤里的有机化合物,还能促进地球植物的生长,这说明未来在火星种植沙棘苗,不需要完全改造土壤,只要接种火星菌丝,就能让土壤慢慢适应植物生长。”
当天下午,全球灵脉守护区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林羽向各国代表展示了火星土壤样本和分析数据。刚果盆地的卡洛斯看着屏幕上的火星土壤,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在雨林的贫瘠土壤里,接种火星菌丝和地球微生物的杂交品种,改善土壤肥力!去年我们在猴面包树下试种了少量,结果猴面包树的新芽数量比往年多了30%!”
挪威的艾拉则展示了冰川守护区的最新成果:“我们把火星菌丝的抗冻基因导入了冰川苔藓,现在苔藓能在-15℃的环境下生长,还能吸收冰川里的灵脉能量,减缓冰川融化的速度。上个月的监测数据显示,冰川的融化速度比去年同期慢了12%!”
会议结束后,乐乐抱着“少年监测日志”找到林羽,本子上画着孩子们设计的“火星生态舱”——透明的舱体里,沙棘苗长得郁郁葱葱,火星菌丝覆盖在土壤表面,舱顶的太阳能板为整个系统提供能量,旁边还画着几个穿着宇航服的孩子,正在舱里给沙棘苗浇水。“林叔叔,这是巴西的卢卡画的生态舱,他说希望早点看到火星上的沙棘林。”乐乐指着画稿,“还有加拿大的奥莱,他想知道能不能在生态舱里养小鱼,让小鱼吃菌丝,菌丝帮沙棘苗生长,形成循环系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