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脉贯天地·共赴新程
当2027年的第一缕晨光穿透青藏高原的云层,洒在三江源湿地的水面上时,林羽的灵脉观测直升机正盘旋在巴颜喀拉山的上空。机舱外,成群的藏羚羊正沿着修复后的迁徙通道向北移动,它们的蹄子踏过初融的雪水,在草地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足迹;远处的星宿海,湖泊星罗棋布,水鸟在湖面盘旋,时不时扎进水中捕食——便携式水晶球碎片在林羽掌心微微发烫,灵气纯度稳定在55%,能量波动像高原的长风般开阔有力,这是三江源灵脉与东南亚雨林灵脉贯通后,首次呈现出的“跨洲脉融”景象。
“根据实时监测,三江源的灵脉能量正沿着澜沧江、长江、黄河向中下游流动,与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灵脉形成了稳定的能量循环。”苏瑶盯着直升机上的监测屏幕,手指划过能量流动轨迹图,“下游的老挝、泰国等地,雨林植被的生长速度提高了18%,亚洲象的迁徙范围已经覆盖了中老边境的‘灵脉走廊’,上个月还有科研团队拍到象群在云南普洱的茶园周边活动,与当地村民和平共处。”她调出一组对比照片,左侧是三年前干涸的河床,右侧是如今水草丰美的湿地,“更重要的是,三江源的水源涵养能力提升了30%,中下游的旱涝灾害频率减少了25%,灵脉的生态调节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阿哲则在调试“灵脉天地互联系统”,屏幕上的三维模型中,蓝色的水系灵脉与绿色的陆地灵脉交织,在青藏高原上空形成一道巨大的能量穹顶。“我们新增了20个高空灵脉监测浮标,能实时捕捉大气中的灵脉能量变化。”他指着模型中的气流轨迹,“数据显示,灵脉能量的流动能促进云层的形成,三江源周边的降水量比往年增加了12%,这对缓解西北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有极大帮助。”阿哲转动模型,将视角对准北极,“更神奇的是,高原灵脉与北极灵脉的共振,让北极冰原的融化速度进一步减缓,白鲸的繁殖群数量比去年增加了10%。”
乐乐坐在直升机的副驾驶座上,脸颊贴着舷窗,手里紧紧攥着一本新的《灵脉守护者日记》。当看到藏羚羊群时,她兴奋地指着窗外:“林叔叔,你看!是藏羚羊!它们比我上次来的时候多了好多!”上次来三江源还是两年前,那时的迁徙通道还存在多处断裂,藏羚羊群需要绕过人类活动区域,如今通道畅通,幼崽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它们要去北方生宝宝了吧?”乐乐拿起笔,快速在日记上画下藏羚羊的身影,旁边标注着“2027年4月,三江源,藏羚羊迁徙,好多小宝宝”。
直升机降落在三江源灵脉监测站后,站长卓玛早已带着队员在停机坪等候。卓玛穿着藏族传统服饰,脸上带着高原特有的红晕,她递给林羽一杯热酥油茶:“今年的情况比往年好太多了,你看远处的草场,去年还是沙化的,现在已经长满了牧草;湖里的鱼也多了,黑颈鹤的繁殖巢比去年多了5个。”她指着监测站旁边的生态村,“村里的牧民现在都成了‘灵脉守护者’,每天都会巡查草场,防止有人破坏植被,还会记录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上个月他们还救助了一只受伤的藏原羚。”
跟着卓玛走进生态村,只见家家户户的院墙上都画着灵脉保护的壁画——有的画着藏羚羊迁徙,有的画着黑颈鹤飞翔,有的画着孩子们在草原上种植树苗。一位名叫格桑的老人正坐在院子里,给孩子们讲述灵脉的故事:“以前草原上的草越来越少,羊都吃不饱;现在灵脉通了,草又长起来了,羊肥了,我们的日子也好了。”孩子们听得认真,时不时提出问题,格桑老人都耐心解答。
乐乐凑到孩子们中间,拿出自己的日记,给他们看各地的灵脉照片:“这是南极的企鹅,这是大堡礁的小丑鱼,这是沙漠里的沙棘林。”孩子们好奇地围过来,指着照片问东问西,乐乐一一解答,还教他们画灵脉光网的图案。“以后我们可以一起保护草原,让藏羚羊和黑颈鹤永远在这里生活。”乐乐说,孩子们纷纷点头,一个名叫丹增的小男孩还拿出自己捡的藏羚羊角(自然脱落),送给乐乐当礼物。
离开生态村,林羽团队前往位于云南普洱的“灵脉跨境合作区”。这里是中国与老挝、泰国合作建立的首个灵脉保护跨境区域,旨在保护亚洲象的迁徙通道和雨林生态。合作区的负责人陈峰带着他们来到一片茶园,只见茶园与雨林之间设置了“灵脉缓冲带”,种植着亚洲象喜欢的香蕉树和竹子。“上个月有一群亚洲象从老挝过来,在缓冲带里吃了三天香蕉,然后顺利进入中国境内的雨林,没有破坏茶园。”陈峰笑着说,“我们还和当地茶农合作,开发了‘灵脉生态茶’,茶叶上标注着‘保护亚洲象,共护灵脉’的字样,销量比普通茶叶高30%,茶农的收入也增加了,现在大家都很支持灵脉保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