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卡长老听完,用原住民语言快速翻译给身边的族人,广场上的愤怒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期待的议论声。“如果能保护好雨林,又能让部落过上好日子,我们愿意全力支持!”塔卡紧紧握住林羽的手,“我们可以组织部落里的猎手加入巡逻队,他们熟悉雨林的每一条小路,能更快发现违法者。”
环境监管部门的罗德里格斯也承诺,增派20名执法人员,配备热成像仪和执法记录仪,配合巡逻队开展工作;同时联系消防部门,提供灭火设备,帮助扑灭现存的烧荒点。各方很快达成共识,一周后启动“亚马逊脉延行动”。
一周后,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雨林的树冠时,“亚马逊脉延行动”正式启动。林羽和卡洛斯带领着由执法人员、原住民猎手和志愿者组成的巡逻队,分成五个小组深入雨林。他们配备了热成像仪,能在浓烟中精准找到烧荒点;还带着高压水枪和灭火弹,发现火情就立刻扑灭。第一天,他们就扑灭了3个烧荒点,没收了2辆非法运输原木的卡车;接下来的几天里,又取缔了2处非法伐木场,抓获了5名违法者。阿瓦洛作为原住民猎手的代表,凭着对雨林的熟悉,总能提前发现违法者的踪迹:“他们喜欢在晚上烧荒,以为没人会发现,但我们能通过烟味找到他们。”
内格罗河支流的清理工作由苏瑶负责。她带领着环保志愿者和部落村民,用渔网打捞河面的油膜和垃圾,用活性炭过滤河水。“我们还要在支流岸边种植水生植物(如凤眼莲、浮萍),它们能吸收水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苏瑶一边指导村民种植,一边解释,“等水质变好,河豚的食物就会变多,它们也会回到这里。”为了加快清理进度,部落里的妇女们也加入进来,她们每天划着独木舟,沿着支流打捞垃圾,虽然辛苦,却没有一个人抱怨。
阿哲的任务是规划“雨林连接带”并组织种植。他根据航拍图和实地考察,在4片“绿岛”之间规划出6条连接带,每条连接带宽30米,长度从1.5公里到3公里不等。“连接带的树种要搭配种植,比如在巨杉旁边种上能固氮的豆科植物,帮助巨杉生长。”阿哲在平板上标注出每条连接带的树种分布,“种植的时候,要保持株距5米、行距6米,这样既能保证树木的生长空间,又能快速形成茂密的林带。”
种植当天,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大家分成小组,有的负责搬运树苗,有的负责挖坑,有的负责浇水。乐乐跟着阿瓦洛的妹妹玛雅一起,小心翼翼地把橡胶树幼苗放进坑里,然后用手把土压实。“玛雅姐姐,这棵树长大了,是不是就能产橡胶了?”乐乐好奇地问。玛雅点点头,笑着说:“对呀,等它长大了,我们就能用橡胶做拖鞋和篮子,还能卖给外面的人,换钱给部落里的孩子买书本。”乐乐听了,种得更认真了,每种下一棵树苗,都会在旁边插一个用棕榈叶做的小标记,上面用原住民文字写着“守护家园”。
二十天后,现存的烧荒点全部扑灭,2处非法伐木场被彻底取缔,内格罗河支流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苏瑶检测显示,溶解氧含量升到了5.2毫克/升,河面的油膜基本消失,岸边开始有新的水生植物发芽;6条“雨林连接带”的树苗也全部种下,成活率达到了70%,部分巨杉幼苗已经长出了新叶。
更让人惊喜的是,塔卡在巡逻时发现了一群亚马逊河豚——5只成年河豚带着2只幼豚,正在内格罗河主河道里游动,偶尔还会跃出水面,像是在庆祝家园的回归。“它们回来了!”塔卡激动地跑回部落,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林羽和众人赶到时,河豚还在河里游动,幼豚在成年豚的身边嬉戏,样子十分可爱。“这说明雨林的灵气在恢复,河水变干净了,它们才会回到这里。”卡洛斯高兴地说,拿出相机拍下了这珍贵的画面。
又过了一个月,“亚马逊脉延行动”迎来了更大的收获。苏瑶检测空气质量发现,PM2.5数值降到了9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含量恢复到了安全标准;阿哲的无人机拍到,“雨林连接带”的树木长得更加茂密,已经有猴子和鸟类在里面活动;部落的生态产业也有了起色——培育的雨林药材第一次卖出了好价钱,用橡胶做的手工艺品也通过电商平台销往了国外,阿瓦洛用赚来的钱,给部落的孩子们买了新的书本和文具。
离开亚马逊雨林前,林羽和众人在第一条“雨林连接带”的巨杉树下,立了一块用雨林硬木制成的“脉延碑”。木碑上刻着“亚马逊脉延,绿海续航”八个大字,旁边用西班牙语和原住民语言写着对雨林的祝福:“愿巨树常青,河水常清,生灵安居,灵脉永续。”乐乐把自己的棕榈叶小标记送给了玛雅,约定明年雨季再来,看看橡胶树长得有多高,看看亚马逊河豚的幼豚有没有长大,看看部落里的孩子们有没有学到更多关于雨林的知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