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登莱府衙的议事厅内,炭盆里的炭火噼啪作响,驱散了深秋的寒意。王巢手中捧着一份海贸报表,指尖划过“胶州湾十月关税收入五千两、芝罘湾通航首月贸易额突破三万两”的字样,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自海疆肃清后,登莱沿海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但现有的三十艘海贸船多是中小型商船,载货量有限,且续航能力不足,早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
“传郑海、沈文,还有船坞总工匠赵老栓前来议事。”王巢放下报表,对侍从吩咐道。半个时辰后,三人先后抵达。郑海一身戎装,刚从威海卫巡逻归来;沈文则带着厚厚的账本,脸上满是振奋;赵老栓双手布满老茧,身上还带着木屑的气息——他刚从码头的船坞赶来。
“今日召你们来,是有一件关乎登莱海贸未来的大事要商议。”王巢开门见山,目光扫过三人,“如今海疆安定,贸易需求激增,但咱们现有的三十艘海贸船运力不足,若想进一步扩大海贸规模,必须扩充船队。我计划将海贸船队从三十艘扩至五十艘,同时筹备远航计划,你们可有什么想法?”
郑海闻言,率先开口:“大人英明!扩充船队不仅能提升运力,还能在必要时协助水师巡逻,一举两得。只是新增的二十艘船,若靠咱们自己建造,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恐怕会耽误远航计划。”沈文也附和道:“是啊大人,现在商船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开春,若是船队扩充不及时,不少商人可能会转去其他港口贸易。”
王巢早有对策,从怀中取出一份清单:“我已考虑到这点。这份清单上的十艘福船、十艘广船,可从系统中直接购买,皆是现成的远洋船只,只需稍作改造便可投入使用。福船吨位大、抗风浪能力强,适合装载重型货物;广船速度快、灵活性高,适合运输丝绸、瓷器等轻便货物,正好互补。”
赵老栓接过清单,仔细看了一遍,眼中满是惊叹:“福船和广船都是难得的好船!若是能直接购买,省去了建造的时间,只需改造防护和储物设施,一个月内便可完工。只是改造需要大量的铁皮、木材和工匠,船坞现有的材料恐怕不足……”王巢打断他:“材料方面你不必担心,沈文会从府库中调拨银两,从周边州县采购铁皮和优质硬木;工匠不够,可从水师抽调部分擅长造船的士兵协助,务必在一个月内完成改造。”
三人齐声应诺,各自领了任务。郑海负责协调水师与船坞的配合,确保改造期间的安全;沈文负责采购材料、调拨银两;赵老栓则全权负责船只的改造工作。散会后,三人立刻行动起来,登莱的码头瞬间忙碌起来——船坞内,工匠们开始清理船台,准备迎接新船;沈文则派快马前往莱州、青州等地,采购铁皮和硬木;郑海则调派了五十名水师士兵,前往船坞协助改造。
三日后,十艘福船和十艘广船如期抵达胶州湾码头。这些船只皆是崭新的,福船船体庞大,船首雕刻着威武的虎头,船舷两侧设有炮孔;广船则船体修长,船帆呈三角形,看起来轻便灵活。赵老栓带着工匠们登上船只,仔细检查每一处细节,很快便制定出了改造方案:“福船需在船舷加装三寸厚的铁皮防护,防止远航时遭遇海盗或礁石撞击;船舱内增设三层储物架,提升载货量。广船则需加固船底,增加淡水储存舱,以应对远航时的淡水需求。”
改造工作很快启动。船坞内,工匠们分工明确,有的忙着给船舷加装铁皮,铁锤敲击铁皮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则在船舱内搭建储物架,手中的锯子、刨子飞快地运转;水师士兵们则负责搬运材料,将沉重的铁皮和硬木扛到船上,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却没有一人叫苦。赵老栓每日都守在船坞,亲自指导工匠们改造,遇到难题便与郑海、沈文商议,确保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招募水手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沈文在胶州湾、芝罘湾等主要港口张贴告示,招募经验丰富的远洋水手,承诺每月工钱二两白银,远超其他港口的待遇。告示张贴后,前来报名的水手络绎不绝——有常年往返于山东与辽东的老水手,熟悉渤海海域的洋流和暗礁;有曾跟随商船去过日本、南洋的水手,了解远洋航线的气候和贸易规则;还有一些年轻力壮的渔民,虽缺乏远洋经验,但熟悉水性,学习能力强,也纷纷报名。
郑海负责筛选水手,他亲自坐镇招募点,对每一位报名者进行考核:“你常年往返辽东,可知渤海冬季的洋流方向?”“你去过日本,可知从登莱到长崎的航线,需避开哪些暗礁?”“你熟悉水性,若船只遭遇风浪,如何协助其他船员固定货物?”考核严格而细致,最终筛选出两百名经验丰富的远洋水手,分为二十组,每组十人,分别分配到新增的二十艘船上。
十一月下旬,船只改造工作如期完成。改造后的福船,船舷覆盖着厚重的铁皮,如同穿着铠甲的巨兽,船舱内的储物架整齐排列,可装载的货物量较之前提升了三成;改造后的广船,船底加固了双层木板,淡水储存舱可容纳足够二十人饮用三个月的淡水,船帆也经过改良,速度较之前提升了两成。郑海亲自登上一艘福船,测试船只的性能——在海风的吹拂下,福船平稳航行,即使遭遇较大的风浪,船身也只是轻微颠簸,他满意地点点头:“好船!有了这些船,远航便有了保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