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九月初四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渤海海面。五艘苍山船列着整齐的纵队,在海面上平稳航行,船帆被海风鼓得满满当当,船首劈开浪花,留下一道道白色的航迹。郑海站在旗舰“靖海号”的甲板上,手中握着单筒望远镜,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前方海域。
自昨日午时从登莱水师大营出发,船队已航行近十个时辰。按照郑海的计划,他们先沿胶州湾外围海域巡逻,收集海盗的踪迹线索,再根据情报判断海盗老巢的位置。此刻,“靖海号”的船舷两侧,二十门弗朗机炮已装填完毕,炮口微微上扬,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五十名水师士兵分散在甲板各处,有的擦拭着手中的燧发枪,有的检查着腰间的腰刀,眼神中没有丝毫懈怠——他们都清楚,此次任务不仅是清剿海盗,更是为了守护登莱沿海百姓的安宁。
“统领,前方发现三艘渔船,正向咱们这边驶来!”了望哨的士兵高声喊道,手指向东北方向的海面。
郑海立刻举起望远镜,只见三艘小型渔船正慢悠悠地航行,船身上挂着渔网,看起来像是刚结束夜间捕鱼的渔民。他沉吟片刻,对身旁的副将李忠说道:“李忠,你带一艘小艇过去,询问一下渔民,看看他们近日是否在附近海域见过海盗船的踪迹。记住,态度要和善,不要惊扰了他们。”
“末将明白!”李忠抱拳应道,转身快步走向船尾,指挥士兵放下小艇,带着两名士兵跳上小艇,朝着渔船划去。
小艇很快靠近渔船,李忠对着渔船上的渔民拱手喊道:“老乡,我们是登莱水师,正在追查近日袭击胶州湾的海盗,想向你们打听些情况,不知你们近日是否见过可疑的船只?”
渔船上的渔民们听到“登莱水师”四个字,脸上露出了放松的神色。为首的渔民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名叫王老汉,他放下手中的渔网,对着李忠喊道:“官爷!我们昨日傍晚在灵山岛附近海域捕鱼时,见过五艘速度很快的黑船,船身上没有渔网,也没有任何标识,看起来不像是商船,倒像是传闻中的海盗船!那些船朝着灵山岛的方向去了,我们怕被他们发现,赶紧就离开了!”
李忠心中一喜,连忙追问道:“王老汉,你能确定那些船是朝着灵山岛去的吗?灵山岛附近有没有什么地方适合船只藏匿?”
王老汉点点头,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灵山岛轮廓说道:“错不了!那些船的方向就是灵山岛!灵山岛周围有很多小岛和礁石,其中有个叫‘黑风口’的海湾,那里三面环山,只有一个狭窄的出口,平时很少有船只去,很适合海盗藏匿!我们以前捕鱼时偶然去过一次,看到过几艘可疑的小船停在那里!”
李忠连忙将王老汉的话记在心里,又询问了一些细节,比如海盗船的大小、船帆的颜色等,随后对王老汉拱手说道:“多谢老乡提供的情报!若我们能顺利清剿海盗,定有重谢!你们近日捕鱼时也要多加小心,尽量避开灵山岛附近海域。”
“多谢官爷关心!”王老汉感激地说道。
李忠带着情报返回“靖海号”,将王老汉的话一五一十地汇报给郑海。郑海听完,立刻走到海图前,手指在灵山岛附近的海域滑动,找到“黑风口”的位置——那里果然如王老汉所说,三面环山,出口狭窄,是个天然的藏匿点。他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对众将士说道:“看来海盗的老巢很可能就在灵山岛的黑风口!咱们即刻改变航向,前往灵山岛海域,务必在海盗察觉之前,将他们一网打尽!”
“遵命!”将士们齐声应道,声音在海面上回荡。
郑海下令调整船帆方向,五艘苍山船调转船头,朝着灵山岛的方向疾驰而去。海风越来越大,海浪也渐渐汹涌起来,战船在海面上上下颠簸,但将士们却丝毫不受影响,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检查武器、擦拭火炮,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准备。
接下来的两日,船队沿着灵山岛外围海域缓慢巡逻,仔细排查每一个可能藏匿海盗的海湾和礁石区。期间,他们又遇到了几批渔民,从他们口中进一步确认了海盗的踪迹——有渔民在黑风口附近看到过海盗船进出,还听到过海盗的吆喝声,甚至有渔民被海盗抢走了刚捕到的鱼,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九月初六午后,船队终于抵达灵山岛附近的海域。郑海下令将战船停在距离黑风口约三里远的地方,派出两艘小艇,让士兵伪装成渔民,悄悄靠近黑风口侦查。小艇上的士兵穿着渔民的衣服,带着渔网,划着小艇慢慢靠近黑风口,目光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统领,侦查士兵传回消息!黑风口内停着八艘海盗船,还有几十名海盗在岸边活动,看起来像是在分赃!”负责传递消息的士兵快步跑到郑海面前,兴奋地汇报道。
郑海猛地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好!终于找到他们了!李忠,你立刻传令下去,所有战船做好战斗准备,朝着黑风口的出口方向航行,堵住海盗的退路!待战船进入火炮射程后,立刻开火,先击沉他们几艘船,打乱他们的阵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