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卧牛岭以西的“清风寨”旧址,炊烟袅袅升起。这支连日来以山林为家的明军,终于在废弃的山寨里找到了一处相对安稳的休整地。寨墙虽已残破,却能挡风遮雨,寨外的空地上,士兵们正有条不紊地晾晒着潮湿的衣物,擦拭着武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粮食香气——这是昨日伏击后金小股巡逻队缴获的糙米,此刻正煮在几口大铁锅里,咕嘟作响。
王巢站在寨门口的土坡上,望着不远处的村落轮廓,眉头微蹙。连日来的游击战虽屡屡得手,却也让他注意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沿途村落十室九空,偶尔遇到的百姓也都躲在柴房或地窖里,眼神中满是恐惧。“陈武,”他转头对身旁的陈武道,“去传令下去,全军上下严守军纪,凡有侵扰百姓、抢夺财物者,立斩不赦。”
陈武一愣,随即抱拳应道:“公子,弟兄们都是苦出身,断不会做这种事。不过严明军纪也好,免得被人诟病。”
“不止是不做坏事。”王巢摇头,目光扫过远处的村落,“咱们还要主动帮百姓。派些弟兄去附近村落看看,遇到被后金掳走的百姓,立刻解救;家里断粮的,就从缴获的粮草里分些给他们,再遣送回家。”他顿了顿,加重语气,“记住,百姓是咱们的根,没了百姓的支持,咱们在这永平府就是无根的浮萍。”
陈武立刻领命而去。半个时辰后,十支由火枪兵与步兵组成的小队便出发了,每支队伍都带着一小袋粮食,朝着不同的村落走去。
赵大勇带着一支小队来到距离清风寨最近的“李家村”。刚进村口,便看到几名衣衫褴褛的孩童躲在墙角,睁着大眼睛惊恐地望着他们。赵大勇放缓脚步,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温和:“娃儿别怕,咱们是明军,是来打鞑子的。”
孩童们却吓得转身就跑,边跑边喊:“当兵的来了!当兵的来了!”
赵大勇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往前走。村里的房屋大多残破,有的屋顶还漏着洞,院子里长满了杂草。走到村东头,他突然听到一间柴房里传来微弱的呻吟声,立刻推门进去——柴房里蜷缩着三名老人和两名妇女,其中一名老妇人的腿被打断了,正痛苦地哼哼着。
“你们是……明军?”一名老汉颤抖着问道,眼中满是警惕。
“大爷,我们是登州来的明军,专门打后金鞑子。”赵大勇蹲下身,看着老妇人的腿,“这腿是鞑子打的?”
老汉点了点头,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前日鞑子来抢粮,老婆子反抗了几句,就被他们打断了腿……还掳走了村里的壮丁,说是去滦州运粮草。”
赵大勇心中一怒,立刻让手下的士兵拿出随身携带的金疮药,又从粮袋里倒出两升糙米递给老汉:“大爷,这药您给大娘敷上,粮食您先吃着。我们这就去打听壮丁的下落,一定把他们救回来。”
老汉看着手中的药和粮食,愣了许久,突然对着赵大勇磕了个头:“多谢将军!多谢将军!你们真是好人啊!”
类似的场景在附近的几个村落同时上演。陈武的小队在“王家屯”解救了被后金士兵掳走的五名妇女,她们本是要被押往遵化做奴隶,见到明军后,哭得泣不成声;李虎的骑兵小队则在“西杨庄”遇到了一群躲在地窖里的百姓,足足有二十多人,小队立刻分了半袋粮食给他们,还派人护送他们回了家。
消息很快传遍了周边村落。起初百姓们还有些怀疑,可当看到被解救的亲人、拿到温热的粮食后,他们心中的恐惧渐渐被感激取代。有百姓主动来到清风寨,给士兵们送来了自家腌的咸菜和晒干的野菜;还有擅长木工的百姓,帮着士兵们修补寨墙和帐篷。
十二月初一清晨,一名须发皆白的老汉带着两名中年汉子来到清风寨门口,指名要见王巢。守卫的士兵不敢怠慢,立刻进去通报。
王巢正在帐中研究地图,听闻有百姓求见,立刻起身相迎。刚走出大帐,便看到老汉对着他深深一揖:“老朽李正,是李家村的里正,特来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
王巢连忙扶起他:“老丈客气了,保家卫国、解救百姓本就是我等的职责。快请进帐说话。”
进帐落座后,李正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十几个煮熟的鸡蛋:“将军,村里没什么好东西,这些鸡蛋您带着,给弟兄们补补身子。”
王巢心中一暖,接过布包:“多谢老丈。不知您今日前来,除了感谢,还有别的事吗?”
李正叹了口气,脸上露出凝重的神色:“将军,老朽听说你们一直在和鞑子打仗,还烧了他们的粮草?”
“确有此事。”王巢点头,“鞑子侵占我河山,残害我百姓,我们定要将他们赶出去。”
“好!说得好!”李正激动地拍了拍手,“将军若是信得过老朽,老朽有个消息要告诉您。”他压低声音,“前日我那被掳走的儿子偷偷跑回来了,他说鞑子在滦州囤积了大批粮草,就在城南的旧粮仓里,守军不多,只有三百多人,还大多是临时征召的民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