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刚过,青州西南乡的冻土还没完全消融,王家庄的寨门却早已被喜庆的红色装点得格外醒目。祠堂前的空地上,工匠们正踩着梯子,将一块烫金黑木牌匾往门楣上挂——牌匾上“王家民团”四个大字是王巢特意请青州府有名的书法家题写的,笔力遒劲,在晨光中泛着厚重的光泽。
“慢点!往左挪半寸!”李管家站在下面指挥,声音里难掩兴奋。昨天傍晚,周栋亲自带着按察司的批复文书和这块牌匾赶来,不仅带来了知府周文彬的“贺词”,还额外拨了五百斤粮食作为“建团贺礼”。那份盖着按察司朱红大印的文书上,“准许组建王家民团,编制一千人,自主管理,听候府衙调遣”的字样,让整个王家庄都沸腾了。
王巢穿着一身新做的青色劲装,站在祠堂台阶上,看着工匠们固定好牌匾,指尖划过腰间的玉佩——这是周文彬特意赏赐的,说是“民团总领的信物”。他身后,赵大勇、吴刚、李铁牛等核心队员都穿着统一的褐色皮甲,腰挎长刀,背着新燧发枪,身姿挺拔如松。
“公子,时辰差不多了,各村的里正和乡绅都到齐了。”赵大勇低声禀报,目光扫过人群里那些面带敬畏的乡绅,嘴角忍不住上扬。以前这些人看王家庄,多少带着点轻视,如今见王家民团得了官方编制,一个个都巴巴地赶来道贺,连最吝啬的刘家集刘老爷都送来了两对鎏金铜烛台。
王巢点点头,缓步走上高台。台下瞬间安静下来,七百多名队员列队站在左侧,庄民和乡绅们站在右侧,连远处田埂上都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他抬手示意,李管家立刻捧着按察司的批复文书,高声念了起来:“兹有青州西南乡王家庄民团,剿匪有功,护民有方,准改编为王家民团,编制一千人,设团长一员,副团长两员,下辖十队……”
文书念完,台下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王巢待掌声稍歇,声音洪亮地说道:“今日,王家民团正式挂牌!承蒙知府大人和按察司恩典,咱们从此有了朝廷认可的名分!但我要提醒各位弟兄,名分是荣耀,更是责任——往后,咱们不仅要守好王家庄,还要护好西南乡的每一寸土地,不让土匪再害一个百姓!”
“守家园!护百姓!”队员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旁边的树梢都微微晃动。
紧接着,王巢宣布民团编制:“任命赵大勇为王家民团团长,总领团中事务;吴刚、李铁牛为副团长,分别掌管训练和军械;下设十个百人队,每队设队长一员,副队长两员,现在由赵团长宣读任命名单!”
赵大勇上前一步,展开名册念道:“一队队长王虎,二队队长陈石……十队队长老栓!”被点到名的队长纷纷出列,对着王巢和赵大勇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脸上满是自豪。老栓攥着拳头,激动得脸都红了——他以前只是个普通队员,如今成了百人队队长,腰杆都挺得更直了。
挂牌仪式的最后一项,是新队员入列。之前扩编时筛选出的七百二十三人,加上这几日按新标准招募的两百七十七人,正好凑齐一千人之数。新队员们穿着崭新的粗布短褂,捧着刚领到的燧发枪,快步跑到对应的队伍里,与老队员并肩站好。一千人的队伍排列整齐,褐色的皮甲连成一片,黑色的枪托泛着冷光,气势惊人。
仪式结束后,乡绅们纷纷上前道贺。刘老爷笑得满脸堆肉:“王总领真是年轻有为!往后刘家集的安全,就全靠王家民团罩着了!”王巢笑着回应:“刘老爷放心,西南乡任何一处有匪患,民团必第一时间赶到。”几句话说得刘老爷心花怒放,当场承诺每月再捐五十斤粮食。
送走乡绅们,王巢立刻召集赵大勇等人议事。祠堂里,他指着墙上的民团编制图说道:“编制定了,训练得跟上。从今天起,每日卯时集合,练一个时辰体能,上午练队列和战术,下午练枪法,酉时再搞一次实战演练,不准有任何人偷懒。”
赵大勇点头应下:“公子放心,我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每个百人队轮换训练,保证效率。”吴刚也补充道:“库房里的火药充足,每天能保证每人三发实弹练习,不出一个月,新队员的枪法肯定能赶上老队员。”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集合的号角就响彻了王家庄。一千名队员迅速在空地上列队,赵大勇骑着马在队伍前巡视,手里拿着马鞭,眼神锐利:“都给我听好了!现在开始五公里越野,跑到庄外的山神庙再回来,最后五十名罚抄军规十遍!”
“出发!”随着吴刚一声令下,队员们立刻冲出寨门,脚步声整齐划一。路边的庄民们纷纷驻足观看,有老人感慨道:“这队伍,比以前县里的衙役像样多了!”
上午的战术训练更是精彩。李铁牛拿着树枝在地上画出战场地形,教队员们如何利用土坡、树林做掩护,如何交替掩护前进:“遇到敌人伏击,不要慌!一队守住左翼,二队从右翼包抄,三队正面佯攻,记住,要打配合,不能各自为战!”说完,他让三个小队现场演示,队员们动作迅速,配合默契,引得围观的庄民阵阵喝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