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木质展柜里,一缕琥珀色的香料残片静静躺在丝绒托台上,射灯的光晕落在它边缘磨损的纹路里,像给千年时光镀了层温润的膜。苏合香指尖抵着冰凉的玻璃,呼吸不自觉放轻——这残片不过指甲盖大小,断面却隐约能看到细密的油腺,凑近时虽隔着玻璃,仿佛仍能嗅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甜润香气,混着陈年老木的沉静,与她记忆中“长安十二香”里的郁金香,竟有七分相似。
“苏小姐,这是平安时代初期的藏品,据考证是遣唐使从长安带回的贡品。”博物馆研究员山田雅子捧着档案夹,声音里满是敬意,“您上次在香道交流会上提到的‘长安十二香’,我们馆里几位老专家都很感兴趣,特意找出了这件藏品,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有帮助。”
萧策站在苏合香身侧,目光落在展柜旁的说明牌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那上面绣着的暗纹,是他按盛唐军服纹样改良的。“平安时代初期,对应我朝大概是宪宗年间?”他轻声问道,语气里带着对故朝的熟稔,“遣唐使带回的香料,通常会记录来源地和用途,不知这份档案里是否有记载?”
山田雅子闻言,立刻翻开档案夹里泛黄的和纸文书,上面用毛笔写着工整的汉字:“延历二十年,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归朝,献唐廷所赐香品若干,其一为‘郁金’,色如琥珀,香能致远,藏于内里库,供皇室祭祀用。”她指着“郁金”二字,眼睛亮了起来,“您看,这里明确写了是‘郁金’,和您说的‘郁金香’应该是同一种香料!”
苏合香的心猛地一跳,她接过山田雅子递来的放大镜,仔细观察残片的断面。盛唐时的郁金香,并非现代荷兰的郁金香花,而是原产于西域的一种香料植物,其根茎经过蒸制、晾晒后,能提炼出浓郁的香气,因其色如黄金、香韵绵长,被纳入“长安十二香”,常用来调和其他香料的烈性。她复原的郁金香,虽参考了《香经》记载,却总觉得少了点盛唐时的醇厚,如今看到这枚千年残片,才恍然明白问题所在——她用的是现代培育的郁金根茎,而盛唐时的郁金,因生长在西域的沙质土壤里,油腺更密,香气更沉。
“山田小姐,”苏合香抬起头,眼神里满是恳切,“我想申请对这枚残片进行无损检测,比如红外光谱分析,确认它的成分和香气物质构成,不知是否可行?”
山田雅子有些为难地蹙了蹙眉:“这件藏品年代久远,非常珍贵,馆内规定不允许轻易取出检测。不过……”她话锋一转,从档案夹里拿出一个小密封袋,里面装着一片更小的残片,“这是当年整理藏品时,从主残片上脱落的碎屑,我们做过基础的年代检测,确认与主残片同源。如果您需要,我们可以将这片碎屑借给您,用于研究。”
苏合香接过密封袋,指尖传来细碎的重量,仿佛握住了一段失落的盛唐时光。她对着光仔细看,碎屑的断面能清晰看到深色的油点,那是香料历经千年仍未消散的精华。“太感谢了!”她声音有些发颤,“我一定会妥善保管,研究结束后立刻归还,并且会将所有检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与贵馆共享。”
离开博物馆时,东京的街头正飘着细雨,细密的雨丝落在古朴的木建筑上,溅起淡淡的湿气。萧策撑着伞,将苏合香护在伞下,看着她小心翼翼地将密封袋放进贴身的丝囊里,忍不住笑道:“看你这模样,倒像是得了什么稀世珍宝。”
“可不是稀世珍宝嘛。”苏合香低头摸着丝囊,眼里满是光亮,“我复原的郁金香,总觉得香气太浮,少了点盛唐的厚重。现在有了这片残片,就能知道当年的郁金是用什么工艺处理的,说不定还能找到西域产地的线索,这样复原出来的香气,才算是真正的‘长安味’。”
两人回到下榻的民宿,这是一间典型的日式庭院房,木质地板擦得锃亮,窗边摆着几盆兰草,雨打在庭院的青石板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苏合香刚把密封袋放在桌上,就迫不及待地拿出随身携带的简易检测工具——这是她出发前特意准备的,包括便携式红外光谱仪、水分测定仪,还有一套微型的香气萃取装置。
萧策帮她将仪器一一摆好,看着她熟练地打开密封袋,用镊子夹起那片碎屑,轻轻放在检测台上,忍不住问道:“需要我帮忙吗?比如记录数据?”
“好啊。”苏合香笑着点头,将笔记本递给她,“你帮我记录下红外光谱的峰值,还有水分含量的数据。对了,要是看到有特殊的吸收峰,记得标出来,可能是某种特殊的成分。”
仪器启动的嗡鸣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苏合香盯着屏幕上逐渐显现的光谱曲线,呼吸渐渐凝重起来。曲线的峰值与她带来的现代郁金样本有明显差异,在波长3.4微米处,出现了一个尖锐的吸收峰——这是木质素含量高的特征,说明当年的郁金根茎在处理前,经过了长时间的晾晒,让水分充分挥发,同时保留了更多的木质香气。而在波长5.8微米处,还有一个微弱的吸收峰,这是她从未在现代郁金样本中见过的,很可能是某种特殊的添加剂,或是产地土壤中特有的矿物质成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