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起赚钱,总把它当成 “结果”—— 满脑子想的是 “我要赚 10 万”“我要赚 100 万”,却从来没想过 “钱要怎么来”。其实,赚钱是个动词,是个 “吸引有需求的人、满足需求、获得回报” 的过程。你永远无法直接吸引金钱本身,能吸引来的,是那些认可你价值、愿意用金钱换你解决方案的人。
钱从来不是平白无故来的,是 “有人需要你” 的副产品。搞懂 “人” 和 “需求” 的逻辑,赚钱才不会越做越累,反而会越做越顺。
一、先达成共识:钱追人,不是人追钱
很多人陷入 “赚钱焦虑”,根源是搞反了 “人与钱的关系”:总想着 “我要赚钱”,却没思考 “谁需要我”。金钱没有自主意识,不会因为你 “渴望强烈” 就跑进你口袋;但 “有需求的人” 会主动找你 —— 只要你能帮他解决问题,钱自然会跟着来。
金钱的本质,是 “信任的载体”。别人愿意给你钱,是因为相信你能提供 “他需要的价值”:他有痛点,你有解决方案;他相信你能做到,才会愿意付费;你最终交付了价值,这笔交易才算完成。整个过程的核心,从来不是 “你多想要钱”,而是 “你能帮多少人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把赚钱的过程拆解成 5 个关键步骤,缺了任何一步,钱都不会来:
需求匹配:有人遇到了问题(比如餐饮店缺同城流量、职场人不会做 PPT),而你刚好能解决;
建立信任:对方相信你有能力解决他的问题(可能是看了你的案例、听了你的分享);
传递方案:你清晰告诉他 “你会怎么帮他解决”(比如 “我帮你做 3 条同城引流短视频,带来 100 个到店客户”);
达成交易:对方认可你的方案,愿意付费(觉得 “这个解决方案值这个钱”);
完成交付:你兑现承诺,帮他解决了问题,交易闭环,对方可能还会介绍新客户。
很多人之所以 “想赚钱却没行动”,就是没在意识层面理清这几步:不知道 “行动力该用在何处”(是找有需求的人?还是打磨方案?),也不知道 “做了这步离赚钱还有多远”。结果就是陷入 “想赚钱→没行动→更焦虑” 的循环,越忙越乱,越乱越穷。
二、普通人赚钱的 5 步落地法:从 “找需求” 到 “创需求”
搞懂 “钱追人” 的逻辑后,更重要的是 “怎么落地”。所有能赚到钱的模式,都逃不开 “需求→解决方案→交易→利润” 的公式。对普通人来说,不用搞复杂的商业模式,只要做好这 5 步,就能精准吸引有需求的人,把自己的能力变成钱。
1. 第一步:先搞清楚 “你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别泛泛而谈,要 “精准到场景”
很多人说 “我擅长营销”“我会做设计”,却没人找他,因为 “太笼统”—— 别人不知道你能帮他解决 “哪类具体问题”。赚钱的起点,是 “把你的能力和具体需求场景绑定”,让别人一眼就知道 “你能帮他”。
比如:
别只说 “我擅长营销”,要说 “我能帮中小型餐饮店做同城流量,3 个月带 1000 个到店客户”;
别只说 “我会做 PPT”,要说 “我能帮职场人做汇报 PPT,让领导一眼记住你的方案”;
别只说 “我懂育儿”,要说 “我能帮 3-6 岁孩子的家长,解决孩子不爱吃饭、不规律作息的问题”。
绑定具体场景后,你还要列出 “你能支撑这个解决方案的资源”:比如帮餐饮店做流量,你需要会拍短视频、懂本地生活平台规则、有成功案例;帮职场人做 PPT,你需要有设计审美、懂汇报逻辑、有过往作品。这些 “资源” 是你后续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你区别于别人的核心竞争力。
2. 第二步:找到 “愿意为你付费的人”—— 去 “抱怨的地方” 找需求
知道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后,下一步是 “找到有这个问题的人”。有需求的人不会凭空出现,但他们会在特定地方 “暴露需求”—— 比如在社交平台抱怨、在行业群求助、在线下活动吐槽。你要做的,就是去这些地方 “蹲守”,找到他们。
具体可以这么做:
细化人群画像:比如你帮 “餐饮店做同城流量”,你的目标人群是 “30-50 岁、开社区餐饮店、不懂线上运营、想提升到店率” 的老板;
分析他们的痛点细节:别只说 “他们缺流量”,要想 “他们缺流量的具体原因”—— 是不会拍短视频?还是不知道怎么投本地推广?是没做过团购活动?还是不会引导客户评价?这些细节决定了你后续 “钩子” 的设计;
去他们聚集的地方找:比如在抖音、小红书搜 “餐饮店 没客流”,会看到很多老板发视频抱怨;在美团、大众点评的餐饮商家群里,会有老板求助 “怎么提升排名”;在线下餐饮行业交流会,会有老板互相吐槽 “线上运营难”。这些地方就是你精准触达他们的渠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