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男性消费则围绕 “地位” 和 “面子” 展开:车、表、高端酒、能提升 “气场” 的知识技能,都是男性愿意花钱的领域。比如男性愿意花几万块买一块名表,不是因为它比普通表走时更准,而是因为它能彰显身份;愿意花几千块报 “商业思维课”,不是因为课程多实用,而是因为它能让自己在酒局上 “有话可聊”。
2.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别想着跟行业巨头硬碰硬搞 “性价比”—— 你做一款 “更好用的杯子”,巨头明天就能降价 50% 把你挤死;但你做一款 “完全不同的杯子”,比如专为左撇子设计的弧形杯、能提醒喝水的智能杯,就能避开竞争,成为这个细分品类的 “王”。
这就是 “差异化竞争” 的核心:不做 “更好的跟随者”,要做 “全新的开创者”。比如奶茶行业竞争激烈,但有人推出 “现煮中药奶茶”,主打 “养生” 概念,瞬间在众多奶茶店中脱颖而出;服装行业内卷严重,但有人做 “宠物亲子装”,让主人和宠物穿同款衣服,精准抓住小众需求,快速打开市场。
3. 先卖后做,现金流是命
很多小白创业踩的第一个坑,就是 “先把产品做到完美再卖”—— 花几个月研发产品,投入大量资金生产,结果推向市场后无人问津,库存积压、现金流断裂,最终倒闭。
犹太人做服装生意时,从不会先批量生产:他们会先做出几件样衣,带着样衣去对接客户、接订单,收了定金再根据订单量生产。这样一来,手里永远有现金,不会被库存拖垮,风险也降到最低。比如你想做 “定制西装”,不用先租工厂、招工人,而是先做几套样品,去写字楼对接企业客户,确定订单后再找代工厂生产,既降低成本,又保证收益。
4. 好名字,是最强的营销
你的品牌名、产品名,最好能 “一句话说清功能”“一眼让人记住”。比如 “饿了么”—— 一听就知道是解决 “饿” 的需求;“滴滴打车”—— 简单直接,让人知道是 “打车” 的工具;“背背佳”—— 一看就懂是 “矫正坐姿” 的产品。
好名字能帮你省掉几百万广告费:消费者看到名字就知道你是干嘛的,无需额外解释;传播时也更容易被记住,朋友之间推荐时一句 “用饿了么点外卖”,比 “用那个蓝色图标的外卖软件” 高效得多。反之,若你的产品名叫 “XX 次元”“XX 工坊”,既说不清功能,又难记,即便产品再好,也会在传播环节吃亏。
5. 把自己产品化,你就是 IP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最强的杠杆不是资金,而是个人品牌。所谓 “把自己产品化”,就是让 “你这个人” 成为一款 “可信任、有价值的产品”—— 当你代表某种专业、某种理念时,生意会主动来找你。
比如你是做 “儿童英语启蒙” 的,与其单纯卖课程,不如把自己打造成 “儿童英语启蒙专家”:每天在短视频分享英语启蒙技巧,在社群解答家长疑问,时间久了,家长提到 “英语启蒙” 就会想到你,即便你的课程比别人贵,也有人愿意买单 —— 因为他们信的不是 “课程”,是 “你这个人”。
打造个人 IP 的核心,是 “用自己的名义承担商业风险”:敢于公开分享自己的经验、观点,敢于为自己的产品背书。当你成为 IP,你就不再是 “卖产品的人”,而是 “产品的一部分”,这才是最稳固的商业壁垒。
三、搞钱篇:手要黑,心要善
“搞钱” 不是蛮干,而是有策略、有底线的行动。既要懂得抓住机会,也要守住原则,才能走得长远。
1. 信息差,永远是搞钱的捷径
犹太人的祖先靠 “跨地域倒买倒卖” 发家:在甲地低价收购香料,运到乙地高价卖出,赚的就是 “信息不对称” 的钱。如今互联网看似打破了信息壁垒,但信息差依然存在 —— 你知道的平台,别人不知道;你懂的玩法,别人不懂;你能接触到的资源,别人接触不到,这些都是你的搞钱机会。
比如你发现 “某跨境平台的家居用品在国内卖得很火,但货源价很低”,你就能做 “中间商”,把货源对接给国内的电商卖家,赚差价;你知道 “某短视频平台的本地生活团购佣金很高”,你就能帮本地餐馆做推广,赚佣金。信息差从不缺,缺的是 “发现信息差的眼睛” 和 “落地执行的勇气”。
2. 别怕借钱,怕的是不会用杠杆
“财富的积累靠杠杆。” 普通人对 “杠杆” 的理解多是 “借钱”,其实杠杆分三种:劳动力杠杆(雇人帮你干活)、资本杠杆(用别人的钱赚钱)、边际成本为零的杠杆(如代码、媒体内容)。
对普通人来说,最容易抓住的是第三种杠杆:你写一篇文章,能被 1000 人、1 万人看到;你录一个视频,能被无数人反复观看 —— 这些内容一旦制作完成,后续传播几乎没有成本,却能持续为你带来收益。比如你做一个 “职场技巧” 的公众号,一篇优质文章能帮你涨粉、接广告,甚至做成课程,这就是 “边际成本为零的杠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