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这不是悲观的抱怨,而是当下市场的客观现实。曾经那些 “肉眼可见的机会”,如今多半已被先行者占据;市面上能轻松盈利的 “好赚的钱”,正变得越来越稀缺。
什么是 “好赚的钱”?在我看来,它曾是 “单纯付出就能有高回报” 的代名词:无论是靠体力吃苦、靠脑力思考,都能获得可观利润。但现在,这套逻辑已彻底失效 —— 单纯的劳动投入、极致的辛苦付出,甚至持续的脑力消耗,性价比越来越低,利润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薄;即便投入成倍增加,也未必能追平过去的收益水平。
若想继续在市场中存活,唯一的选择就是 “在垃圾堆里找机会”—— 这里的 “垃圾堆”,并非指物理意义上的垃圾,而是那些在过往被忽视、被嗤之以鼻的 “低利润、看似低端” 的业务。在这些 “不被看好的领域” 中淘金,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赛道,拼尽全力深耕,维持基本经营规模,恐怕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
一、别再心猿意马:市场冷清背后的竞争逻辑
回想几年前,走在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各种小摊贩、路边小店,甚至不乏 “空手套白狼” 的小众生意,颇有 “三教九流各显神通” 的热闹景象。但现在再出门观察,只剩 “无处不在的冷清”—— 摊位减少、店铺转租、曾经热闹的商圈变得萧条。
这种冷清背后,有两重核心原因:
一是 “监管政策的完善”。国家对小生意的规范越来越细致,从经营资质、卫生标准到税收缴纳,都有了明确要求。站在消费者角度,这无疑是好事 —— 市场更有序,消费更放心;但站在经营者角度,“过度完善” 意味着 “生存空间被压缩”。对小生意而言,“钻政策空子” 曾是高利润的核心来源,如今空子被堵上,所有领域都被严格监管,意味着 “做什么都一样卷”:成本增加、流程繁琐、利润被挤压,曾经的 “灵活优势”,如今已变成 “合规压力”。
二是 “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尤其是自媒体领域。今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各行业的失业者纷纷涌入自媒体,仅这一领域就吸纳了约 100 万增量从业者。这些人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文笔普通、思维平庸、没有独特内容优势,单纯是 “为了混口饭吃” 才进入这个行业。但他们没意识到,“混口饭吃” 如今已成为 “高门槛的事”—— 若真的容易,他们也不会从原来的行业被淘汰,转而投身自媒体。
大量 “低质量、重复性、批量操作” 的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从业者仍抱着 “靠抄袭、蹭热点、单一策略赚钱” 的老思路,结果自然是 “收效甚微”。不少朋友找我抱怨 “账号做不起来”,我的回答是:“这不全是你的错,错在‘太多人和你做同样的事’;但也有你的错,错在‘没有独特竞争力,却期待换个赛道就能成功’。” 若赚钱真的这么简单,你为何不坚持原来的行业?又为何会被原来的行业淘汰?
用 “已被验证失效的思维” 继续努力,却将失败归咎于 “赛道选错”,结果只会无情地打脸。现在的市场,无论选择哪个领域,都要面对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的竞争;别再惦记别人口中的 “好业务”,那些看似光鲜的领域,早已挤满了竞争者。选择一个 “自己有优势、能长期坚持” 的赛道,拼尽全力做到比同行好一点,才是唯一的出路。别问 “为什么做什么都难”—— 如今你能看到的所有生意模式,都处于 “煎熬期”,没有例外。
那些看似 “光鲜亮丽” 的从业者,你只看到他们的成果,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付出:可能是持续熬夜的辛苦、可能是投入巨资的风险、可能是无数次试错的挫败。你与他们之间,隔着 “认知、资源、能力” 的鸿沟 —— 正是这些难以逾越的壁垒,才让他们显得 “光鲜”。别只羡慕表面的风光,更要看到风光背后的代价。
二、放低姿态:从 “追高” 到 “赚小钱” 的认知转变
别再张口闭口 “月入十万、百万”,我想给大家一个更现实的收入量级 —— 月入一万。在当下的互联网行业,多数业务做到 “优秀水平”,能拿到的收入就是这个规模。很多人对 “钱” 没有清晰认知,被成功学、消费主义洗脑太深,低于几十万的收入根本看不上。
不可否认,现在物价确实很高,生活成本持续上涨,但 “买东西贵” 不代表 “你能赚得多”—— 物价与收入,早已是两回事。你不能因为 “掐指一算觉得月入大几万才够花”,就认定 “只有月入大几万的业务才值得做”。现实是:多数人的 “收入支出平衡早已崩溃”,在整体市场下行的背景下,你能比别人多赚几千块,就已经是赢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