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赚钱,我们首先要厘清一个核心问题:“想要” 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是 “有点期待”“偶尔向往”,而是 “为了得到它,愿意付出多大代价” 的决心,是 “是否将其列为人生第一优先级” 的抉择。
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财富积累的赛道上走得远、走得快。据我观察,身边多数人嘴上说着 “想赚钱”,实则只是 “有点想” 或 “比较想”—— 从未上升到 “疯狂渴望” 的层面,更未为这份 “想” 付出过足以改写命运的努力。
有人会反驳:“我为了赚钱起早贪黑,一天工作 12 小时,吃不好睡不好,这还不够努力吗?” 但我想问的是:这份高强度劳动,换来了多少收入?一天工作 12 小时,辛苦毋庸置疑,但可以肯定的是,“月入十万” 与这样的努力方式无关。因为你的努力用错了方向 —— 能实现高收入的人,其努力的 “维度” 与 “逻辑”,和单纯的体力消耗截然不同。
想要赚钱就去干活,这是所有人都会的本能;为了赚钱愿意 “玩命干”,已属少数;而能主动研究 “如何努力才高效”“怎样的方向才正确”,这样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唯有发自内心对财富抱有极致渴望的人,才会愿意投入脑力,探索高效赚钱的逻辑 —— 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需要持续思考、试错、优化的 “技术活”,而多数人会本能地排斥这种 “烧脑” 的努力。
一、赚钱是 “技术活”:富在术数,不在劳身
赚钱从来不是 “神秘莫测” 的事,它本质上是一门需要学习、打磨的 “技术活”。古人早已点明:“富在术数,不在劳身”—— 真正的财富积累,靠的是方法、策略与认知,而非单纯的体力或时间消耗。
出卖体力、透支时间、提供情绪价值,这些都属于 “基础价值输出”,对应的也只能是 “基础收入”—— 如同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靠重复劳动换取计件工资;如同职场中的基础岗位,靠固定工时获得月薪。这类收入的天花板清晰可见,即便再努力,也很难实现财富量级的跨越。
而 “动脑” 虽然艰难,却能突破收入的上限 —— 人的思维潜力是无限的,通过优化方法、整合资源、捕捉趋势,能创造出远超体力劳动的价值。有人可能会说:“我也绞尽脑汁想过办法,但实在想不出新路子,只能放弃。” 但问题的核心在于:“想到什么程度才放弃”“会不会轻易放弃”“能不能最终想明白”,这些都由你的 “野心” 决定。
若你抱着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的决心,就绝不会轻易停下探索的脚步,一定会深究到底、试错到底。人和人在财富积累上的差距,本质上是 “欲望驱动力” 的差距 —— 那些对财富渴望极强的人,或许在人际交往中显得 “功利”,甚至让人反感,但你不得不承认:在 “不择手段寻找赚钱方法” 这件事上,他们永远是赢家。
二、无目的,不坚持:野心是坚持的唯一燃料
无论是做事还是赚钱,若脱离 “目标” 谈 “坚持”,最终都只会沦为 “自我感动”。就像谈论 “自律”—— 所有人都知道 “早睡早起” 符合生物钟,对身体健康有益,但真正能长期做到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 “利好身体机能” 是一个模糊、长期的收益,短期内难以感知;而 “熬夜的舒适”“晚起的轻松” 是即时可见的享受,“早起的痛苦” 更是实实在在的体验。
若坚持的理由不够 “充足”,若目标不够 “迫切”,就不可能长久坚持。我从未见过有人 “为了自律而自律”“为了早起而早起”—— 因为 “自律本身” 带不来直接好处,而 “早起的痛苦” 却会实时消耗人的意志力。人终究是 “趋利避害” 的生物,不可能为了 “看不见、摸不着” 的好处,长期忍受 “看得见、感受得到” 的痛苦。即便能坚持一两天,第三天也会忍不住问自己:“这么做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的答案,恰恰藏在 “野心” 里。曾听过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富豪在公开演讲后,有个年轻人上前请教:“我真的很想赚钱,您能教我方法吗?” 富豪回答:“可以,明天凌晨到海边找我。”
第二天凌晨五点,天还漆黑,年轻人准时赶到海边。富豪让他 “往海里走”,年轻人照做 —— 当海水没过肚子时,富豪让他继续;没过脖子时,富豪仍让他往前走。年轻人慌了:“再走就会淹死了!”
这时富豪走到他身边,突然将他的头按进水里,反复按压,直到年轻人濒临窒息才松手。年轻人挣扎着抬头,大口喘气时,富豪说:“当你对赚钱的渴望,像此刻对呼吸的渴望一样强烈时,你就一定能成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