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对赚钱的重要性,毫不夸张地说,赚钱最重要的一个技能就是学会 “借”—— 借他人之力,借智者之谋,借时代之势。
小时候玩跷跷板都懂的道理:一个人压不动,找个小伙伴帮忙,立马能把对方翘上天。赚钱也是如此,死磕自己不如整合别人,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懂得借力才能事半功倍。
财富的量级,从来不是看谁更努力,而是看谁更懂如何 “借”—— 借团队的手分担琐碎,借高人的脑点拨迷津,借趋势的风顺势而为。
一、借力:别当孤胆英雄,要做资源猎手
春秋时期的范蠡,堪称古代 “借力” 的典范。他发现北方马匹便宜,想运到南方贩卖赚差价,但当时战乱频发,路上盗贼横行。自己雇保镖?成本太高,利润会被吞噬;放弃这笔生意?又不甘心错失商机。
结果他找到布商姜子盾 —— 对方常年往返南北,有固定的安全商路和护卫队。范蠡提出:免费帮姜子盾运输布匹,条件是借用他的商路和护卫,顺带运送自己的马匹。一趟下来,范蠡赚得盆满钵满,姜子盾也省了一大笔运费,两人谁都没拼命,却实现了双赢。
2012 年滴滴刚起步时,程维手里只有 80 万启动资金,连个像样的技术团队都凑不齐。他干了件特别聪明的事 —— 直接找到腾讯的技术大牛张博,坦诚地说:“你们出技术,我来搞运营,赚了钱咱们一起分。” 张博被他的诚意打动,带着团队加入。后来,滴滴借助微信入口的流量红利一炮而红,这步 “借技术” 的棋,成了滴滴崛起的关键。
穷从来不是原罪,不会借力才是。我们阅读书籍、向上社交,本质上也是在借认知比我们高的人的力 —— 通过别人的经验少走弯路,通过别人的视角看到更大的世界。这背后藏着心理学中的 “社会交换理论” 和 “互惠理论”:就像你帮同事做了一个精美的 PPT,他教你怎么用 Excel 快速关联数据,双方都省时省力,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想要得到一样东西,先学会给出去。现实中,太多人困在 “我能行” 的执念里,把 “亲力亲为” 当成美德,却不知早已陷入 “低效率勤奋” 的陷阱。我有个做电商的朋友,曾经每天自己打包发货到凌晨,累到住院。出院后他想通了,雇了两个人负责打包发货,自己则专注于选品和直播带货。半年后,他的团队扩大到 20 人,利润翻了好几倍。他说:“以前总觉得钱要自己赚才踏实,现在才明白,把利润分出去,是为了让自己专注于最擅长的事 —— 赚钱的核心不是把所有事都做了,而是把最值钱的事做好。”
二、借智:高人的一句话,顶你十年摸索
《狂飙》里的高启强怎么从卖鱼贩逆袭的?靠两招:读《孙子兵法》借古人之智,认泰叔当干爹借高人之势。别觉得这是投机取巧,没有当初那一 “借”,哪来日后的格局和资源?
心理学有个 “5 人定律”:你的收入,往往是平时接触最多的 5 个人的平均值。想年入百万?先去混百万收入的圈子。犹太人有句老话:“想变富,就去富人堆里站着,哪怕只闻闻钱的味道。” 人的大脑会无意识地模仿身边高手的思维模式,就像在充满书香的环境里,孩子自然会爱上阅读。去高尔夫球场当球童,听老板们聊生意,也好过于你扎在穷人堆里抱怨命运不公 —— 前者能听到 “哪块地要涨价”,后者只能讨论 “哪家超市鸡蛋打折”。
《繁花》里的阿宝,从街头小贩逆袭成叱咤风云的 “宝总”,关键一步是得到了爷叔的指点。爷叔教他看 K 线图、分析政策风险、把握市场时机,三年时间就把他从商业菜鸟变成了资本玩家。这就是借智的力量:别人十年摸索出来的经验,一句话就能告诉你,省去的不仅是时间,更是试错的成本。
据说,李嘉诚的司机周树春退休时,李嘉诚看他辛苦了半辈子,给了他 1000 万支票安度晚年。周树春却摆摆手说:“老板,这钱我不要,我自己有一个亿,养老的钱早就攒够了。” 原来,他在给李嘉诚开车的几十年里,没错过任何 “借智” 的机会 —— 听到李嘉诚跟别人谈 “香港哪些地方的房价会涨”,他就偷偷买入;听到 “哪只股票有潜力”,他就跟着布局。这些看似无意的 “旁听”,让他从一个司机变成了隐形富豪。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 “观察性学习”—— 就像小孩学走路不是靠说明书,而是看大人怎么迈步;赚钱也不是靠自己瞎琢磨,而是看高手怎么决策。我认识一个姑娘,想学自媒体运营和知识付费,她没急着报课,而是给某知识付费大佬当了三年助理。这三年里,她看着大佬怎么设计课程、怎么运营用户、怎么转化私域流量,把整套方法论摸得一清二楚。去年她自己单干,直接年入百万。她说:“别人教你的是知识,你观察到的才是智慧 —— 大佬怎么应对突发状况,怎么在谈判中让步,怎么在低谷时调整心态,这些细节,比任何课程都值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