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能轰动全国,人们纷纷感慨 “读书无用”;如今,高学历者从事与学历 “不相称” 的工作早已见怪不怪 —— 大学生毕业当保姆,街道公务员岗位被一堆名校硕士争抢,甚至有博士去中学教基础课。
记得看过一段话,是对北大大一新生说的:“你这一辈子最高光的时刻,可能就是考上北大。” 这句话像根针,刺破了 “学历即真理” 的泡沫。为什么那么多手握名校文凭的人,反而活成了 “高学历穷人”?
一、学历贬值:从 “硬通货” 到 “过剩产能”
我毕业那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300 多万人;去年这个数字是 1179 万,翻了近四倍。就像货币超发会导致贬值,学历供给过剩,其 “购买力” 自然下降。
有个设计师朋友,同济建筑系毕业,在上海某设计院画图,每天加班到凌晨,月薪却不足 1 万。我问他为什么不转行,他苦笑着说:“学了八年建筑,转行不就全白费了?” 这种心态,正应了行为经济学里的 “损失厌恶” 理论 —— 人对失去的恐惧,远大于对得到的快乐。
就像那些明知对方是渣男却不肯分手的姑娘,心里想的总是 “分了,以前的付出不就白费了?” 从小被灌输 “考高分 = 成功” 的人,进了社会还在用答题思维活着。某些行业明明已经市场饱和,还有人拼命往里挤,只因为 “老师说过这是朝阳产业”。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早就警告过:“摧毁一个企业最快的方式,就是继续做曾经成功的事。” 可多少人把这句话用来自毁人生?诺基亚死守 “按键手机” 的辉煌,最终被智能手机时代抛弃;多少名校毕业生抱着 “我是 XX 大学的,就该做 XX 工作” 的执念,在衰退的行业里耗尽青春。
学历从 “敲门砖” 变成了 “绊脚石”,不是因为知识无用,而是有人把文凭当成了终点站,忘了它本该是加油站。
二、能力断层:会考试≠会生存的致命鸿沟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互联网大厂的 HR 吐槽:“面了个清华硕士,让他设计个用户增长方案,交上来全是教科书理论。问他如果预算砍半怎么办,直接懵了。”
这暴露了教育的致命伤 —— 我们培养了一群 “纸上将军”,却忘了真实战场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学校里的考试有标准答案,可社会上的生存题全是开放题,甚至连题目都模糊不清。
很多高学历者沉浸在 “学霸光环” 里,却看不见市场需求早已翻天覆地。他们能背出 SWOT 分析模型,却看不懂老板皱起的眉头;能写出漂亮的论文摘要,却写不出打动客户的方案;能在辩论赛上舌战群儒,却在菜市场为五毛钱和摊主争执。
有句话说得扎心:“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 不是学历不行,是太多人把学历当终点,忘了 “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才是本事”;忘了 “实践出真知”;忘了 “持续进化才是生存之道”。就像温室里的植物,虽然长得高大,移到野外却经不住风雨 —— 因为它从未真正学会扎根土壤。
三、系统困局:当努力撞上 “铁饭碗思维”
我们这代人,大多被父母这样教育:“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这里的 “好工作”,往往特指体制内、国企、大厂,仿佛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端上 “铁饭碗”。
之前看过一个脱口秀,姑娘在台上说:“我们山东人对女孩子的要求就两条:一、考上公务员;二、找个公务员。” 这种思维像个无形的笼子,把人困在 “稳定” 的幻觉里。
霍华德?马克斯说过:“最大的风险是看上去没有风险。” 这几年 “考公考编” 大军像潮水,可很少有人问自己:“我真的喜欢和擅长吗?” 还是只是被生存焦虑推着走?
我身边有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一个朋友毕业后进了国企,五年没涨过薪,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却死活不敢跳槽,因为 “体制内稳定”;另一个朋友小菁同样毕业进了国企,却在工作三年后辞职,开始做自由职业,现在一年的收入顶过去两三年,还实现了时间和地域自由。小菁说:“在公司时我只是一颗螺丝钉,单干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台发动机。”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创业,而是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你做的事,是出于热爱,还是出于对 “不稳定” 的恐惧?就像船停在港湾里很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四、破局之道:把自己活成一家 “创新型企业”
撕掉学历标签,重构价值坐标系
无论学历高低,别让文凭限制了你的思维与行动。它是敲门砖,而非人生天花板。真正的成长,是不断突破舒适区,去实践、去试错、去积累经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