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打包法”:把要说的话分成三类 —— 事实(发生了什么)、问题(哪里出了错)、方案(怎么解决)。比如汇报工作时说 “这个月销售额降了 10%(事实),主要是老客户流失了 5 个(问题),我打算下周挨个回访(方案)”。
身边总有些说话像 “车轱辘” 的人,翻来覆去就是那点事;还有些人抓不住重点,你说 A,他扯到 F。遇到这种情况,不妨直接打断:“你刚才说的 XX,是不是这个意思?” 把他拽回正题 —— 不然不仅浪费时间,问题也解决不了。
三、单向输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把听众都赶跑
修车铺的张师傅有个毛病:客户刚说一句 “车有点抖”,他就立刻插话:“你这车跟我老舅那辆一样,当年我老舅开着它跑长途,在高速上……” 客户听了五分钟还没说到自己的车,忍无可忍去了别家。这种 “自传式倾听”,是底层沟通的癌症 —— 把每个对话都变成自我展销会,却忘了对方才是主角。
很多人说话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还有人只顾着自己说,根本没听对方在讲什么。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你想要苹果,他非给你梨,还振振有词:“梨多好,清热解火。” 他不是不爱你,是根本没听你说什么。
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中警告:“真正的倾听需要把自己倒空。” 就像杯子里装满水,再倒什么也进不去;只有把水倒掉,才能装新东西。认真倾听对方的诉求,别人问什么,你就答什么,别顾左右而言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早上起床,爱人问 “今天天气怎么样”,你只需要说 “今天 25 度,比昨天凉,得穿长袖”。而不是扯到 “昨天让孩子穿衣服他不穿,今天果然流鼻涕了”—— 这就是典型的答非所问,只会让对话变成鸡同鸭讲。
我认识个开出租车的师傅,特别会聊天。乘客说 “去机场”,他不会瞎扯,只会问 “赶几点的飞机?我走最快的路,大概 40 分钟到”;乘客打电话说 “项目黄了”,他就默默开着车,等对方挂了电话才说 “前面有个咖啡店,要不要停五分钟喝杯热的?” 这种 “按需回应”,比说再多漂亮话都管用。
老话说 “一语成谶”,心理学上叫 “自我实现预言”—— 语言会塑造认知,认知又影响行动。如果一个人总说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慢慢就会真的放弃努力;如果反复强调 “这次考试肯定不及格”,可能会因焦虑而分心,最后真的考砸。
我很喜欢 “正语” 这两个字。无论是思维还是行动,背后都有语言作为载体。试想,你每天想的、说的都是 “我能试试”“这件事有办法”,长此以往,就会真的变成这样的人;反之,若总说 “我不行”“这太难了”,人生也会慢慢塌陷。
语言里藏着阶层的密码,更藏着改变命运的钥匙。那些能好好说话的人,不是天生嘴甜,而是懂得 —— 说话是为了连接,不是为了对抗;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发泄情绪;是为了理解对方,不是为了证明自己。
下次开口前,不妨停三秒,问问自己:“这句话有用吗?对方能听懂吗?说出去会有什么结果?” 把话说对了,路才能走宽。毕竟,能好好说话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喜欢挣钱一本通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挣钱一本通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