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了吗?有些人天生就是被 “偏爱” 体质。
上周和同事聚餐,小吴接了个电话急着要走,天突降大雨,我们还没开口问,琳琳已经递上自己的伞;对面的张哥,紧跟着递上外套:“下雨了你穿太薄,我今天穿的厚,外套借你。”
我低头看了眼自己包里准备好的伞,硬是没好意思拿出来。你身边一定也有这种人。
他们不用刻意讨好,但所有人都想对他们好;他们不用开口要资源,但机会总往他们身边靠。以前我总觉得这是玄学,直到系统学习心理学后才明白,所有看似偶然的偏爱,背后都是精准运行的吸引力法则。
1、先让自己成为 “情绪充电宝”
去年公司空降的领导老陈,深谙此道。有次我熬夜做的方案被甲方痛批,他把我叫进办公室,我以为免不了一顿训斥。结果他第一句话是:“你肯定很委屈吧?” 第二句话是:“要不要试试我的方法?” 出门时我不仅不难受了,甚至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懂我的战友。
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写道:人最深层的渴望,是被看见。
老陈的操作完全踩中了这个心理机制 —— 他先承接情绪,再解决问题。这种 “先共情后行动” 的模式,能瞬间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后来我发现,所有高段位的人际关系高手,都像一块 “情绪充电宝”。你焦虑时,他们给你安定感;你迷茫时,他们给你方向感;就连你嘚瑟时,他们都能让你觉得 “这牛逼吹得真舒服”。
我认识一位做公关的姐姐,她的客户满意度常年排在公司第一。有次跟她一起见客户,对方因为项目延期大发雷霆,她既没辩解也没承诺,只是安静地听完,然后说:“换作是我,投入这么多心血却出了岔子,肯定比您还着急。” 就这一句话,客户的怒气瞬间消了大半。她说:“情绪就像洪水,堵不如疏,先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怎么练出这种能力?
下次说话时,尽量正向解读。“这个方案风险很大” 可以换成 “我们可以准备个 Plan B”;“孩子确实闹腾” 改成 “这孩子创造力强”。
人类对包容感的渴求,远超你的想象。我邻居家的阿姨就是这样,小区里无论谁跟她抱怨,她总能找到积极的角度回应。张大妈说儿媳妇懒,她会说 “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您多担待点”;李大叔嫌儿子不争气,她会说 “男孩子晚熟,说不定哪天就开窍了”。久而久之,大家有心事都爱找她聊,她家里永远热热闹闹的,谁路过都要进去坐会儿。
2、制造 “被需要” 的感觉
我表姐在社区开了 20 年小超市,生意一直比别家好。有次我路过,看见她正耐心教独居的王奶奶用手机缴费,突然明白为什么整条街就她家最有人气。
王奶奶修拉链找她,邻居家狗丢了她帮着找,张大爷网上买车票去女儿家过年,她帮忙操作;李哥家的房子出租,她帮忙牵线;连社区选业主代表都来问她意见…… 她就像社区的一个枢纽,把大家的需求都串联起来。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但反过来说,所有关系都能用 “麻烦” 来破冰。适当的求助,反而能让关系更紧密。
我以前在国企工作时,部门有个新人小李,特别会制造 “被需要” 的感觉。他请教问题从不笼统地问 “这个怎么做”,而是说 “张姐,您做的报表格式特别清晰,能不能教教我怎么设置公式?” 每次请教完,他还会特意反馈 “按照您教的方法,效率提高了不少”。不到半年,全部门的人都愿意帮他,连领导都经常点名让他参与重要项目。
不敢问主管问题,可以换种说法:“张总,这个数据只有您能讲透,能耽误您三分钟吗?” 第二天,你可能就收到了主管送的行业报告 —— 领导总是喜欢爱学习的年轻人。
你不麻烦我,我不麻烦你,两人可能老死不相往来;你麻烦我,我请教你,彼此的链接才会越发紧密。
记住一个公式:具体需求 + 适度示弱 = 无法拒绝的求助。
“能用下你的 PDF 模板吗?感觉您做的特别专业。”
“你上次说的书单能再发我一遍吗?真的太有用了。”
让人对你好的终极秘诀,是让对方在帮你时获得价值感。我朋友做瑜伽教练,她每次向学员请教问题时,都会说 “这个动作我总做不到位,你柔韧性这么好,能不能教教我?” 学员们都特别乐意帮忙,甚至会主动给她介绍新学员。她说:“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你给别人展示的机会,别人自然也会回馈你。”
我还认识一位创业者,他拓展人脉的方式很特别 —— 专门向行业前辈请教具体问题。他会提前做足功课,带着解决方案去问 “您觉得这个思路还有哪些漏洞?” 这种有准备的求助,既显示了尊重,又让对方感受到被需要。几年下来,他积累的人脉比那些只会发名片的人多得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