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队为国际航展参展事宜紧张筹备,全力落实“外松内紧、自守为先”策略的时候,关于“祝融”系统(AI经师)的担忧如同一片阴云,悄然笼罩在团队成员的心头。“祝融”系统自启用以来,凭借其强大的自主预警功能,多次帮助团队提前规避风险,确保了“灵气涂层”技术研发和试飞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之前的试飞中,它精准预测到失稳窗口,让团队提前调整参数,成功避雷,其卓越表现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然而,随着“祝融”系统在团队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神秘的“黑箱”。团队成员们虽然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和安全保障,但对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却一无所知。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一些成员开始对“祝融”系统产生了不安和疑虑。他们担心,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系统,是否隐藏着一些未知的风险。万一系统出现故障或者被外部势力入侵,可能会给团队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尤其是在当前国际航展的敏感时期,团队面临着来自黑寡妇势力等外部威胁,这种担忧变得更加突出。
付华飞在一次技术讨论会上,听到了团队成员们对“祝融”系统的种种担忧。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忧心忡忡地说:“我们每天都依赖‘祝融’系统来辅助决策,但我们根本不知道它是怎么想的,万一它出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另一位试飞员也附和道:“我在试飞的时候,完全按照‘祝融’系统的提示操作,但我心里总是不踏实,感觉自己像是被一个看不见的手操控着。”这些话语让付华飞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来消除团队成员的顾虑,增强大家对“祝融”系统的信任。
付华飞和赵建军在得知团队成员的担忧后,经过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举措——向整个“磐石”团队,以及周正国总工程师等核心领导,公开“祝融”系统的核心模型逻辑。他们深知,“祝融”系统的透明化对于提升人机协同的信任度至关重要。只有让团队成员清楚地了解系统的运行机制,他们才能真正放心地使用这个系统。
付华飞对赵建军说:“我们不能让‘祝融’系统成为一个神秘的存在,团队成员有权利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只有公开模型逻辑,才能让大家真正信任这个系统,发挥出它的最大效能。”赵建军也表示赞同:“没错,而且通过这次公开,我们还可以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在工作中更加合理地运用它。”于是,他们开始积极筹备一场技术说明会,准备向大家详细介绍“祝融”系统的核心模型逻辑。
为了确保技术说明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付华飞和赵建军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首先对“祝融”系统的模型逻辑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将复杂的技术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表。他们还收集了大量的实际案例,用以说明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和决策过程。
在准备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祝融”系统的模型逻辑非常复杂,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公式和算法,要将这些内容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并非易事。付华飞和赵建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修改讲解稿和演示文稿,力求让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明了。他们还邀请了一些团队成员进行预演,根据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内容。
同时,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他们也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在说明会上,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参加,并且禁止使用任何电子设备进行记录。对于核心的代码和算法,他们也采取了加密和分级访问的方式,确保不会泄露给外部人员。
技术说明会的当天,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团队成员们早早地来到会场,脸上带着期待和好奇的神情。周正国总工程师也亲临现场,他坐在第一排,专注地等待着会议的开始。
付华飞和赵建军走上讲台,向大家微笑致意。付华飞首先开口说道:“各位同事,今天我们召开这次技术说明会,主要是为了回应大家对‘祝融’系统的关切。我们深知,一个不透明的系统会让大家感到不安,所以我们决定将‘祝融’系统的核心模型逻辑向大家公开,让大家对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他的话语简洁而有力,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系统学习过程的讲解
赵建军接过话筒,开始详细介绍“祝融”系统的学习过程。他指着大屏幕上的流程图说:“‘祝融’系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它首先会收集大量的术法 - 工程映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我们在风洞实验、试飞等过程中的记录。然后,系统会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其中的规律和特征。”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赵建军举了一个例子:“就好比我们在风洞实验中,记录了不同的御气之法对应的气流参数变化。‘祝融’系统会学习这些数据,找出御气法和气流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当在实际飞行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它就可以根据学习到的知识,给出相应的御气策略建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