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空域印纹路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后,付华飞的脑海中不断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动方向。那些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的多层复杂结构,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让他对灵界的奥秘有了更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与此同时,之前发现的“虚涡”现象,也一直像一团迷雾萦绕在他心头,其模糊的位置和神秘的特性,成为了他心中亟待解开的谜题。
“华飞,你在想什么呢?这么入神。”赵建军的声音打断了付华飞的思绪。
付华飞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说道:“我在想,我们能不能更精确地定位和观测那些虚涡。目前我们的量子感知阵列虽然能发现它们,但精度还远远不够。”
赵建军摸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说道:“你说得有道理。不过要提高精度,只怕单靠我们鼎新基地的量子感知阵列还不够。”
就在这时,杨华来到了他们身边。杨华作为军方代表,一直关注着灵界现象对国防安全的潜在影响。他听了付华飞和赵建军的讨论后,眼睛一亮,说道:“有个办法或许可行。我们可以把鼎新基地、山城航校以及我所在的边境雷达站的量子感知阵列进行联网,形成一个覆盖范围更广的多站点观测网络。这样通过多站点的数据融合和交叉验证,说不定能大大提高虚涡定位的精度。”
付华飞兴奋地一拍大腿,说道:“好主意!这个跨区域、跨部门的系统联调虽然难度很大,但一旦成功,我们对灵界现象的观测和理解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技术难题:数据融合与同步的挑战
说干就干,付华飞、杨华和赵建军迅速组织了一个联合团队,开始着手搭建这个多站点观测网络。然而,他们很快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数据融合与同步。
鼎新基地、山城航校和边境雷达站的量子感知阵列虽然原理相同,但由于设备型号、安装环境和运行参数的差异,采集到的数据格式和精度存在很大的不同。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就好比要把三种不同语言的信息翻译成同一种语言,并且还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数据格式差异太大了,根本无法直接进行融合。”负责数据处理的工程师皱着眉头说道。
付华飞和赵建军也陷入了沉思。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尝试了多种数据转换和归一化的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就在他们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付华飞突然想到了之前与AI经师的合作经验。
“我们可以让AI经师学习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通过自适应控制模型来实现数据的融合和同步。”付华飞说道。
赵建军眼睛一亮,说道:“这个办法可行!AI经师具有强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应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他们将三种不同格式的数据输入到AI经师中,让它进行学习和训练。经过几天几夜的艰苦努力,AI经师终于成功地找到了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并生成了一套自适应控制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够准确地融合在一起,为后续的分析和处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协调困难:跨部门合作的障碍
解决了技术难题后,团队又面临着另一个巨大的挑战——跨部门合作的协调困难。鼎新基地、山城航校和边境雷达站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要实现这三个站点的量子感知阵列联网,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和资源,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一次协调会议上,各方代表就联网的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和责任划分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我们雷达站的任务很重,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配合你们的工作。”边境雷达站的代表说道。
山城航校的代表也表示:“我们航校的设备和人员都有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不能随意打乱。”
付华飞和杨华耐心地解释着联网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探索灵界奥秘,也是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但各方代表仍然顾虑重重,会议陷入了僵局。
为了打破僵局,付华飞和杨华决定分别与各方代表进行私下沟通。他们深入了解了各方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例如,为边境雷达站提供额外的人员和设备支持,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为山城航校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确保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经过多次的沟通和协商,各方终于达成了共识,同意全力配合多站点观测网络的搭建工作。
在解决了技术和协调方面的问题后,团队终于迎来了实地联调的阶段。他们分别在鼎新基地、山城航校和边境雷达站进行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然而,实地环境远比想象中复杂,各种干扰因素给联调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边境雷达站,由于地处偏远,气候条件恶劣,设备经常受到风沙、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了雷达站,导致量子感知阵列的部分设备损坏,数据传输中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