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陆联邦,西北,鼎新空军基地,01 号招待所,一楼会议室。2989 年,深秋。
戈壁的夜风裹着沙砾,狠狠砸在会议室的玻璃窗上,发出 “噼啪” 的声响,像在为刚刚过去的 “风洞惊魂” 敲打着余韵。会议桌上摊满了文件,风洞测试报告、数据日志、事故分析草稿,还有几个空了的泡面桶 —— 从风洞停机到现在,“磐石” 小组三人还没顾上吃一顿正经饭。
周正国总工程师离开前,特意拍了拍付华飞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赞许:“华飞,这次你们立了大功。要是没有你们发现谐波干扰,我们恐怕真要被‘设备老化’这个结论蒙在鼓里。以后风洞的安全监控,我信得过你们。” 石毅总飞也难得多说了两句,他看着赵建军布满血丝的眼睛,递过去一瓶矿泉水:“小伙子,数据看得细,有耐心。但也别熬坏了身体,后续查内鬼,还需要你这双‘火眼金睛’。”
可这些认可,并没有驱散三人脸上的凝重。付华飞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目光落在那份 “设备老化” 的初步检测报告上,眉头拧成了疙瘩:“我们赢了这场遭遇战,但赢得太侥幸了。”
赵建军刚灌下一口凉水,听到这话,忍不住放下瓶子,懊恼地抓了抓头发:“是啊!那个‘幽灵’数据包太贼了,完成任务就跟水滴进大海似的,没影了!我查了一晚上网络日志,只找到个模糊的 IP 痕迹,还被加密过,根本解不开。” 他说着,还用力捶了下桌子,“都怪我!之前只盯着‘祝融’的数据流,没注意维护端口的异常,不然也不会让它钻了空子!”
何飞推了推眼镜,把刚整理好的复盘笔记推到两人面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还画着红色的标注线:“我刚才梳理了整个测试流程,发现我们的记录太零散了。‘祝融’发出预警的时间、电机转速异常的节点,都是事后凭记忆补的,很容易出错。比如这里,” 他指着其中一行,“我记的是‘10 点 03 分 15 秒发现应力异常’,但建军的数据流里显示是‘10 点 03 分 12 秒’,差了 3 秒,要是真要当证据,根本站不住脚。”
付华飞拿起笔记,逐行翻看,指尖划过那些红色标注,轻轻叹了口气:“何飞说得对。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套完整的‘痕迹’体系。敌人在跟我们打‘无痕战争’,而我们连自己的行动轨迹都记不全,怎么跟他们斗?”
他突然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在上面重重画了一个问号:“如果下次敌人破坏的是‘灵气涂层’的核心数据呢?如果他们篡改了我们的实验参数,让试飞员陷入危险呢?我们拿什么证明是他们干的?拿什么保护我们的技术,保护那些信任我们的人?”
赵建军和何飞都沉默了。会议室里只剩下窗外的风声,还有付华飞敲击马克笔的 “笃笃” 声,每一下都敲在两人心上。
“所以,‘磐石计划’必须再次升级。” 付华飞转过身,在白板上用力写下四个大字 ——“日志体系”。黑色的马克笔在白纸上划出清晰的痕迹,像在为他们的新方向刻下烙印。
“我要建立的不是简单的实验记录,而是我们‘磐石’小组的‘黑匣子’。” 他指着这四个字,语气坚定,“这个‘黑匣子’要记录我们的一切:从一个小目标的确立,到实现目标的每一个行动,再到行动产生的每一组数据,以及我们对结果的每一次反思。”
赵建军眼睛一亮,瞬间来了精神,他凑到白板前,指着 “行动” 和 “数据” 两个词:“你是说,要把我们的工作流程,变成可追溯、不可篡改的数据链?就像给技术装了‘监控’,给敌人的破坏留‘证据’?”
“对!” 付华飞点点头,还拍了拍他的肩膀,“而且这个体系必须是‘闭环’的 ——‘目标 — 行动 — 结果 — 反思’,一个都不能少。比如这次风洞测试,我们的目标是验证‘祝融’的极限性能,行动是注入湍流、模拟风险,结果是风洞异常停机,反思就是发现敌人的谐波干扰。这些都要详细记下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何飞也站起身,走到白板旁,若有所思地说:“这样不仅能对抗敌人,还能帮我们自己进步。比如下次遇到类似的风险,我们翻日志就能知道之前是怎么应对的,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而且,反思环节能逼我们想清楚‘为什么这么做’,避免再犯同样的错。”
“没错。” 付华飞看向赵建军,眼神里满是信任,“建军,你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加密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必须有‘时间戳’和‘区块链’的双重特性 —— 每一条数据写入时,都要打上精确到毫秒的时间烙印;任何对历史数据的修改,都会留下痕迹,而且只有我们三个人的私钥同时授权,才能访问或修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