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新基地的清晨,戈壁的风裹着寒意钻进会议室的缝隙,却吹不散室内凝滞的空气。付华飞将那份关于 “振动频率是机翼前缘结冰关键诱因” 的技术报告,轻轻放在会议桌中央 —— 封面上 “GJ-7 改型结冰问题分析” 几个字,在晨光下泛着冷光。
周正国坐在主位,手指摩挲着报告边缘,目光扫过在场的十几位核心专家。这些人里,有头发花白的空气动力学泰斗,有深耕低温环境研究的学者,还有参与过三型战机研发的老工程师。当他们翻到报告最后一页,看到那两条几乎完美重合的曲线时,会议室瞬间陷入诡异的寂静 —— 一条来自两年半前的风洞测试,一条来自半年前的飞行试验,却像复刻般叠在一起,堵住了所有人的话头。
“这…… 只是巧合吧?” 终于,戴着厚镜片的老专家李教授打破沉默,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不易察觉的抵触,“这么大的数据量,找出两条相似曲线,统计学上并非不可能。我们搞了一辈子空气动力学,从没听说振动能决定结冰。”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立刻引来附和:“是啊,周总工,这结论太颠覆了!机翼高速飞行时上百种颤振,怎么确定是哪一种频率在起作用?”“而且压电陶瓷激励器的方案,风险太高,万一破坏翼段结构怎么办?”
付华飞站在一旁,没有辩解。他知道,在鼎新基地,争论不如数据,质疑不如实验。倒是周正国放下报告,目光锐利地看向他:“我不管巧合还是颠覆,只问一个问题 —— 你们的结论,能复现吗?能在风洞里用实验证明吗?”
“能。” 付华飞的回答干脆利落,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快速画下实验装置图,“我们在 GJ-7 测试翼段加装压电陶瓷激励器,频率 1 到 1000 赫兹可调。固定风洞环境参数为两次历史测试的平均值,然后扫描频率。我敢保证,当频率扫到某个‘共鸣点’时,冰会疯狂生长。”
他的手指重重落在白板上 “共鸣点” 三个字上,眼中的自信几乎要溢出来。这股锐气,让原本质疑的专家们哑了火 —— 方案太简洁了,却精准戳中了问题核心,把复杂的多变量问题,变成了清晰的单变量验证。
周正国猛地拍了下桌子,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好!就这么干!二十四小时内,我要看到实验启动!基地所有资源,都给你们倾斜!”
散会后,付华飞刚走出会议室,就被杨华叫住。他手里拿着一叠压电陶瓷的参数表,脸色有些复杂:“这是基地库存的激励器型号,你们看看能不能用。” 说话时,他的目光总不自觉瞟向付华飞的胸口,像是在确认什么。
付华飞接过表,注意到其中一款型号 “PZT-0719” 被圈了出来,旁边写着 “优先选用”。他心里一动 —— 又是 0719 这个编号,和之前的传感器、托盘编号一模一样。“杨哥,这款有什么特别的?”
杨华眼神闪了一下,含糊道:“性能稳定,之前做过低温测试。” 说完便匆匆离开,袖口沾着的浅色漆痕,和三楼禁区墙角的划痕又一次重合。
付华飞捏着参数表,想起周正国枸杞糕包装纸上的提醒 “小心杨华”,心里疑云更重。他找到赵建军,让他查这款激励器的使用记录,结果显示 ——2027 年李明爆炸事件当天,正是用了同型号的激励器做振动测试。
“看来杨华是故意给我们选这款。” 赵建军的声音压得很低,“要不要换一款?”
付华飞摇头:“不换。他想让我们用,我们就用。正好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二十四小时后,2 号高亚音速低温风洞前,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风洞内部温度降到 - 40℃,湿度 65%,压力 0.8atm,完全复刻了历史测试的平均环境。测试翼段悬浮在气流中,表面贴着十几组温度、湿度传感器,压电陶瓷激励器牢牢固定在翼根。
主控室里,周正国和专家们盯着显示屏,李教授双手抱胸,脸上还带着怀疑;何飞攥着心率监测仪,指尖微微发白 —— 他给付华飞贴了便携传感器,要实时监测他的生理状态。
“开始扫描。” 付华飞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平静得像在说一件平常事。
赵建军的手指在键盘上跳动,激励器频率从 10 赫兹开始缓慢攀升:10Hz、50Hz、100Hz…… 翼段表面只有一层薄霜,显示屏上的冰层厚度曲线几乎平直。
“我就说……” 李教授的话刚到嘴边,突然卡住 —— 显示屏上的曲线猛地向上飙升,数值从 0.1mm 瞬间跳到 2.3mm!与此同时,风洞观察窗里,翼段前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凝结出冰壳,像白色的铠甲迅速蔓延。
“共鸣点!锁定频率!” 周正国激动地站起来,声音都在发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